大型民族歌剧《刘三姐》走进国家大剧院 戏剧节目屡获国家大奖桂林文艺戏剧市场期待重塑辉煌

桂林晚报 2018-08-20 12:50 大字

民族歌剧《刘三姐》在国家大剧院演出。(文艺演出公司供图)

桂剧《拾玉镯》又重新在《桂林有戏》舞台上演绎。

■记者吴思思文/摄

1944年2月到5月,战时的桂林吸引了全国的目光。在当时进步戏剧处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第一届西南剧展在桂林举行,吸引了近千人参加,在抗战胜利前夕迎来了中国抗战戏剧运动的最后一个高潮。

时间来到七十四年后的今天,桂林的戏剧再一次吸引了全国的目光。7月25日,大型民族歌剧《刘三姐》作为国家大剧院歌剧节的闭幕演出成功首演,不仅再一次生动诠释“刘三姐”这一经典形象,也再一次展现了桂林的文艺戏剧魅力。

一直以来,桂林文艺戏剧创作和编排都不断推陈出新,在广西乃至全国都占据着重要位置。民族歌剧《刘三姐》的成功,并不是桂林戏剧的开始,也更加不会是结束。而在文艺不断走向市场化的今天,桂林戏剧也将不断保持更旺盛的生命力。

“刘三姐”再次征服全国观众

一席纱幕缓缓拉开,幕帘背后的桂林山水终于揭开神秘面纱展现在舞台上。小船划过,当船上众人还沉浸在这“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美景中时,悠扬的歌声从如梦似幻的江面传来,伴随着熟悉的旋律,两岸山岭忽然沉寂,一鸟入林,百鸟压音。

新编的大型民族歌剧《刘三姐》就以这样的开场跟国家大剧院里来自全国的观众见了面。整个剧场座无虚席,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而在这掌声中,“刘三姐”划着一叶小舟,伴随着歌声来到了幕前。

众所周知,刘三姐的故事和音乐都来源于民间。相传刘三姐生于广西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下里乡蓝靛村,从小爱唱歌的她因遭受财主陷害,无处安身,只能沿着河流顺流而下,一路漂泊,一路传歌,从柳江到漓江,从郁江到西江,刘三姐的歌声在大江大河中传唱开来。

1959年,广西彩调剧版的《刘三姐》首先跟观众见了面。随后在1961年,由乔羽编剧、雷振邦作曲的音乐故事片电影《刘三姐》上映,迅速风靡全国,并传播到了东南亚及世界各地,成为承载无数人美好回忆的经典佳作。而“刘三姐”也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把桂林山水以及广西的山歌文化传播了出去。

此次重新演绎的民族歌剧《刘三姐》,正是从彩调剧、电影版和广西歌舞剧等原来版本改编而来,在力求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运用戏剧手段和歌剧思维,将人物和剧情打磨得更加丰满,营造出山美、水美、人美、歌美的壮美画卷。

“歌剧其实来源于西方,是西方舞台表演艺术的最高形式。近年来,歌剧与民族音乐剧的不断融合也是一个探索的趋势。新版《刘三姐》不仅是对民族文化的认真继承,也将赋予民族文化内容更新的时代审美。”桂林市文艺演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周秋文说。

2016年,在国家“继承传统、重塑经典”文化大氛围下,桂林市文艺演出有限责任公司与中国国家歌剧舞剧院对重塑刘三姐的计划一拍即合,很快就开始了采风创作。“本次民族歌剧的作曲正是当年电影版《刘三姐》作曲家雷振邦的女儿雷蕾。从2017年开始,主创团队就开始深入到当地去采访,从本地民歌等素材中获取灵感。”周秋文说。而在最终的表演中,《刘三姐》运用了不少咏叹调、重唱和合唱的唱段,让刘三姐能够以歌剧的艺术形象出现在舞台上。另外,与原版用民族音乐伴奏不同的是,歌剧《刘三姐》采用了交响乐的伴奏,兼具传承与创新。

江面行舟,云雾摘菜,圩台对歌,在一场场精美的布景中,歌仙刘三姐伴随着桂林山水再一次征服了全国观众。

新闻推荐

深圳教育帮扶河池结硕果为河池市培训校长、骨干教师2000多人次

本报讯根据《深圳市教育局与河池市教育局“十三五”教育对口帮扶框架协议》,由深圳市教育局派遣的首批10名支教教师,从去年...

罗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