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生哀辞千行泪万重翠雨润黄山
石刻·万重翠雨□ 施春生
近日,读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的《小仓山房文集》,其中有两篇人物传记,让我感触颇多。
一篇是《小仓山房文集·于端清传》,记载了一位家喻户晓的清官,一代廉吏于成龙。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清顺治年间出任罗城县(今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知县。当时由于连年战乱,该县瘟疫流行,生产凋蔽,民不聊生,首任知县死于非命,后任知县不敢赴任。于成龙一人入县境,登山四望,只见蒿草满目,黄茅直抵城下,城中仅余居民六家,草房数间。于成龙只好寄居关公庙内,安床于周仓墓后,随行的家丁五人,生病一人,余下的悉数逃回山西老家。于成龙不但没有逃走,而是“一意与民休养生息,革除掉征粮赋时各类法外诛求,减除以高价向百姓强行推销的官盐弊政,编置保甲,严禁盗贼,劝农积粟,教化大行”。于成龙廉洁刻苦,淡薄自甘,住则茅屋,食唯粗粮。五年之后当他升任合州知府时,竟然连路费都凑不齐。于成龙晚年官至两江总督,但死时全部财产只有“床头周身布绨袍一袭,靴带各一,堂后瓦瓮米数斛,盐鼓数盎而已”。康熙皇帝称赞于成龙是“天下第一廉吏”,名扬天下。
另一篇是《小仓山房文集·韩生哀辞》,记载了一位与于成龙有着相似的起点,结局却大相径庭的清代文官韩廷秀。韩廷秀字绍真,江苏江宁人。据史料记载,精通天文、地理、经史、算法的大学者钱辛楣(钱大昕,字晓徵,号辛楣,清嘉定人)掌教钟山时,门生韩廷秀学业优异,由于钱辛楣与袁枚过从甚密,韩廷秀因之与袁枚接近。当时袁枚已年迈,每有述作,辄嘱韩代笔,往往乱真。嘉庆年间,韩廷秀被选为广西马平县(今柳州)知县。韩到任后看到当地僻远荒凉,生活艰巨,又听说前任知县因负国课至二万余金,惊悸而死,骸骨未收,当场被吓得魂飞魄散,他在惊恐、纠结、无助、绝望中艰难地度过了八天。在第八天头上,他将为自己准备的朝服打了一个死结,一头系在梁上,一头悬在自己的脖子上,自缢而亡,年仅三十许。
我对韩廷秀的关注,不仅是哀叹他的结局,更多的是因为他与黄山有着诸多关联。
自黄山云谷寺去白鹅岭步行道上行约八百步,道右侧岩壁上刻有“万重翠雨”四字,边款:乾隆壬子仲秋江宁韩廷秀题(面积184cmx80cm,1792年题刻)。“万重翠雨”四字行书,章法生动,线条优美,气势磅礴,奇逸潇洒,自右致左,横排成形,字体描绘翠绿色,边款描绘红色,这当是后人所为。这一题刻描写出翠竹如海,风摇修竹,翠色如雨,清凉怡人的自然环境。石刻与山色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拙朴苍古,赏心悦目,实为一幅难得的书法、镌刻相融合的精品。游人途经此地无不驻足凝视,纷纷拍照留影,赞叹不已。
遍布黄山的摩崖石刻,留存的时代不同、呈现的特点不同、抒发的情感不同、分布的地段不同,但有两个特点是非常显著的:一是与游道紧密结合,游人可以就近欣赏,增加游兴;二是与山体结合,浑然天成。它们抓住自然景物和环境气氛的特点,进行艺术概括,起到画龙点睛、烘托景物的作用,能较好地帮助游人领悟自然美景的特征,启发人们的联想。
韩廷秀留在黄山的题刻远不止这一处。《黄山志》上有记载的就有刻于温泉石壁上的“冷暖自知”,刻于玉屏峰上的“此山尊”以及刻于始信峰上的“诸天变相”。
韩廷秀不仅在黄山留下了诸多题刻,还写下了一篇《黄山纪游》。没想到的是,这位内心廉正,行为淳厚,才华超人,前程锦绣的年轻人,在遇到困难时竟然选择了“雉经而亡”,令人扼腕长叹。
韩生哀辞千行泪,万重翠雨润黄山。这个故事给了我一点启示: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德要配位,能更要配位。于成龙以“清介之操,坚危之节,济民之心,报国之志”万古流芳。而韩廷秀,才学得恩师钱辛楣称赞,又得大文豪袁枚厚爱,留下的题刻如此秀美,在交通并不发达的清代,他的足迹能跨越名山大川,假以时日,或许能成为像袁枚那样的文学家,像钱辛楣那样的大学者,抑或像霞客那样的旅行家,可是偏偏造化弄人,命运错爱,造就了他“徒有才华,未副实用,空负师教,辜负百姓”的悲剧。
本栏目为广大作者读者爱好、交流之平台,热忱欢迎大家踊跃赐稿(及配图),一经采用,稿费从优。来稿通过电子邮箱或平邮方式均可,敬请注明作者详细地址及通讯方式,以便随时沟通联系。所赐稿件一律不退,请自留底稿。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王春楠乔晓莹眼下,脱贫攻坚工作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全国政协委员、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欧彦伶建议,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力度,以差别化政策促进民族地区***。近...
罗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