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他们充实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新华书店里,几名青年在品读好书。 陈光科/摄 “农民文学社”成员集中阅读,同时分享阅读成果。 (黄志伟 提供) 在百色市全民阅读活动中,两名小朋友在认真阅读。陆 杰 韦 洁/摄
文化观察
本报记者蒋林
从今年起,我区将每年4月23日至5月23日定为“广西全民阅读月”。
连日来,“广西全民阅读月”活动在八桂大地开展得如火如荼。韬奋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原总裁、全民阅读倡导者聂震宁称赞:“欣闻家乡广西开展全民阅读月活动,这是一个创新,这一举措在全国阅读活动中具有创新意义。活动既强调在世界读书日里要开展阅读活动,又坚持按照阅读活动的规律持续开展一段时间,体现了阅读重在坚持、坚持才见成效这一理念。希望在全民阅读月里,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阅读组织要做好阅读活动的指导,做好计划,做好组织发动工作,务求成效。”
A出版人视角下的读书
作为资深的出版人,聂震宁对读书有着独特而深刻的体会。他在几本关于阅读的专著及在倡导和推广全民阅读中,都特别主张和强调要重视家庭阅读和校园阅读,认为这是一个人养成阅读习惯最重要的起步阶段,也是全民阅读能够取得真正成效的基础。
聂震宁本人的阅读兴趣,就是小时候在家庭和学校的影响下形成的。母亲爱看书,常从县图书馆借些文学作品回来,聂震宁在小学五年级的时侯就开始跟着母亲一起读,由此形成阅读的兴趣。
“小学语文老师重视读书,给我们讲小说故事,朗读诗歌,激发了我热爱文学兴趣,想当作家。中学后,当时的宜山中学有个图书馆,给每个学生发借书证,我开始了自主阅读,逐渐养成阅读的习惯。”聂震宁记忆犹新。
中小学阶段养成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影响了聂震宁一生。他的创作及到北京大学中文系上学,最重要的基础还是来自于阅读。他认为:“在北大上学,老师的课程固然重要,可是,如果离开课外的阅读,也将很难深入思考,更不可能开展独立研究和写作。北宋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这是至理名言!立学可以听课而来,而读书必须是靠自己独立阅读、思考和领悟。读书是最根本的学习。有教育名家说,靠阅读成长起来的孩子,学习上往往比较结实。这实在是经验之谈!”
阅读方法多种多样,有人主张苦读书,有人主张不求甚解;有人主张博览群书,有人主张精深钻研。聂震宁主张:“阅读既要有一定的阅读量,又要熟读几本书;在读书上既不要孤陋寡闻,只读几本书,阅读面太狭隘,也不要浮光掠影,什么都读,可什么都不深入。如果一个人一生熟读几本书,可以为人生打好底子,那是很了不起的。”在阅读方法上,他还主张有机会多参加阅读交流。比如读书会上能更好的交流,有利于阅读进步。当读书会的书友们都在共读一本书或几本书时,独自一个人是不好停下来不读的。人的阅读习惯,往往由内在的需求和外在的推动形成。
B阅读推广人视角下的读书
“广西全民阅读推广人”、西林县那劳镇那劳村委团支部书记黄志伟,出生在一个缺电、缺水、缺路的大石山区。少年时,他便在煤油灯下苦读,支撑他的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考出去,改变命运。尽管落榜了,但是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却一直没改变。后来他先后在百色、隆林、田阳、北海等地打工。每到一处,书就是他的朋友;每换一个地方,那里就是他的写作素材。
在北海的一天晚上,遇到了11级台风,一家人转移到安全地带后,树倒了,到处一片狼藉。第二天,女儿发现菜地里被雨水冲走的父亲的书,捡起来用裙子抹了抹泥巴,递给了父亲。孩子知道父亲看书的习惯,对书也很热爱。
台风使黄志伟的菜地全部打了水漂。痛苦之余,他写下《北海的风》,发表在当地报纸上。静静读书,静静写稿。就这样,他坚持了20年。
2010年,黄志伟发现许多农民也喜欢文学,于是把他们组织起来,指导他们创作。开始只有4人,后来逐步增多,他们利用赶集的机会把手写的文章拿来给他看,集中在路边的树下或粉店里进行改稿。他把文章修改后又让他们重抄一遍,才拿到邮政所寄出去。
2012年5月,黄志伟成立了村里的“农民文学社”。一年后,他的第一本文集《漂泊的印痕》出版。同年,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发起的寻找广西“最美阅读追梦人”评选活动中,黄志伟成为其中一员。2018年11月,其“农民文学社”获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书香之家”的牌匾。
如今,黄志伟的“农民文学社”还创办了内部刊物《金色田园》,鼓励农民在阅读的同时积极写作,习作在内刊上发表。黄志伟自己则不但用汉文写作,还自学了壮文写作。
而另一位“广西全民阅读推广人”,桂平市逸夫实验小学校长陈冬寒,有着更理性的阅读习惯。
陈冬寒堪称“读书达人”,身边随时可以拿到一本书。办公室、客厅、饭桌旁、床头柜、梳妆台,随身带的包包里都放有喜欢读的书。读到好书,她喜欢记录,也喜欢分享,会把好书和好的公众号或者文章推荐给朋友们,和大家一起谈自己读书的感受。
她说:“读书构建了我自己的精神空间。因为读书,我可以克服掉生活工作中的忙(忙碌)、茫(茫然)、盲(盲目)。可以做出超越自己理想的事情来,相信自己的一生可以不断地向前延伸。读书提高了我个人的专业素养和施教能力,增长职业的智慧。我影响我们学校的老师一起读书,带领孩子们一起读书,营造了书香的校园。”
陈冬寒认为职业是教师的本分,而作为本分的阅读,她体悟到要“有毅力,有恒心,有定力”。因此她认为读书不能随意,要明确任务、自我施压,应该有计划地安排所读的书目和自己读书的时间。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书来读。所选择的书要让你享受到趣味,获得新知,可以改变自己。她的读书选择,除了自己本专业的书籍,还特别关注文学、历史、哲学、心理学、社会、审美等方面的书籍,摒除功利性和娱乐化的阅读。“读书要先数量再质量。质是在量的基础上得到提升的。建立团队一起行动。一个人走走得快,一群人走走得远,和大家在一起阅读更有动力,更有乐趣,读书会更深入,更持久。”陈冬寒说。
C文化名家视角下的读书
《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是评论家。评论的前提自然是阅读,只有广泛深入的阅读、比较,才能对作品做出公允、精到的评价。所以对张燕玲来说,是真的要“读书破万卷”的。
张燕玲分享了她的读书心得。她认为要“走向阅读社会”,让阅读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首先必须有内生动力,感受到阅读的重要,尤其享受到阅读的快乐,全民阅读的常态化才成为可能。
什么是最有价值的阅读对象?张燕玲认为,与那些海量的凡庸之作相比,当然要选择经典。经典对于民众的意义,最重要的是它的文化涵养作用,因为人的精神成长是一辈子的事,需要以一生的阅读来完成。
“无论世界发生什么变化,民族的文脉发生巨变了吗?人类文明的根性发生巨变了吗?没有。文化的经典就在那里,超越时间、地域和民族。”张燕玲不失评论家本色地评论道,“科技的进步使原有的一些科学知识过时了,而古神话、屈原、唐诗宋词、鲁迅、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等,还生气勃勃,而且也不存在被现在或将来的天才超越的危险。一切优秀书籍,都不仅具有阅读快感,更有阅读记忆,而且这份记忆会影响长久,乃至一辈子。”
广西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朱山坡从不跟别人比阅读量,但读到喜欢的书,一定会读得细致到一个字也不放过,而且每年都会重读,就像反复听一首难忘的歌曲。每次重读,他都有新的收获,而且收获并不比读十几本新书少。
朱山坡说:“我至今没有读完《红楼梦》,是因为我从小习惯把最好的果子留到最后才吃。我家里有五六个版本的《红楼梦》。我心里对《红楼梦》有一百种想象。我想在状态最好的时候、最美妙的时刻阅读《红楼梦》。”
读过的书,朱山坡经常隔夜即忘。而且他阅读的速度像蜗牛,还会经常放下书本去干别的,哪怕是读到最精彩处。所以好书他总要反复读,是为了记住,为了将来与朋友谈论到它们时别漏洞百出。
“我最好的阅读时光是少年时代放牛的下午。必须是春天,最好是雨后,草肥、凉快、恬静。云在青天,牛在吃草,我在读书,互不干扰,心照不宣。书读完,牛吃饱,昏鸟归巢,饭香袭来,兴尽归去。夜里,牛在反刍,我在消化。它咀嚼的是草香,我回味的书香。”朱山坡笑着说。
新闻推荐
昔日受助上大学 今朝鼓励家乡娃 “90后”大学生圆乡村教师梦韦艳春
“阿妹,马上就要开学了,返校过程要注意做好防护工作,到人员聚集的地方一定要记得戴口罩哦。今年9月,你就要大四了,未来就业方...
环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