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坳里的一束光 贫困户谭江汇的逆袭人生 谭绿叶 谭联宾 莫兰厦
先天脊柱畸形,四级肢体残疾,5岁才学会走路,身高仅1.2米,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37岁第一次走出大山,42岁重返深山,47岁被识别为贫困户,48岁才算真正解决温饱问题,年近50岁开始苦学技艺,两年后便有多项证书在手。如今,他自己建起一栋楼,养了5头牛,学会了濒临失传的民族技艺,能工巧匠、产业能人、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光环集于一身。这个叫谭江汇的毛南人是如何实现了逆袭的人生呢?
与命运博弈,换取精彩人生
谭江汇是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才门村下托屯人。下托屯四面被高耸入云的山峰围住,中间是一条狭长地带,最宽处不到一个篮球场大,每年秋冬闹旱灾,夏季闹水灾,村民们种在石头缝里赖以生存的玉米、红薯和洋芋等口粮常常被水灾夺走。谭江汇家中有7兄妹,他排行老三,也是长子。
因为家里穷,谭江汇只读到小学三年级。由于身体残疾,父母自小不让他离开村子。直到37岁时,他才瞒着父母,偷偷跟着朋友去县里打工,但辗转多处都碰壁了。2007年,他跟同乡一起去了广东,终于在东莞找到了一份工作,在一家眼镜制造公司干技术活。经过试用后他被留了下来,一干就是三年。三年里,他勤奋好学,业绩突出,年年被评为“优秀员工”。
返乡尽孝,扶贫扶智更扶志
就在谭江汇干得起劲,对未来充满憧憬的时候,母亲患脑梗病重的消息传来。彻夜难眠之后,他选择辞工回家照料母亲。
“五个姐妹全部远嫁外地,弟弟也已成家立业,应该由我来照顾母亲。”谭江汇说得理所当然。从繁华大都市回来,谭江汇每天在小山坳里忙着劳作,吃不饱饭依然是最大的问题。2015年底,下南乡政府精准识别工作队走进谭江汇家,在核实情况后,将他家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6年3月,春暖花开,县审计局帮扶干部杨永顺驱车来到才门村委,再步行一个小时山路来到谭江汇家。从那以后,杨永顺就经常奔波在往返谭江汇家的路上,给谭江汇申请到低保和残疾补贴,还推荐他成为村里的护林员。“穷困潦倒这么多年,直到小杨他们来了,我们家才终于吃饱了饭。”谭江汇79岁的老父亲感慨地说。
2017年,县里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到市职业技术学校进行培训,杨永顺帮谭江汇报了砌筑班,学习砌砖技术。谭江汇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认真刻苦,学到了一门好手艺。
2018年,杨永顺为谭江汇申请到3万多元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由于请工匠费用太高,谭江汇便横下心,自己动手建房子。说干就干,他充分利用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自己设计,自己砌砖,自己安装门窗。凭一己之力,一栋砖混结构小洋房在山脚下慢慢立了起来。
“这几年我可没闲着,在小杨的推荐下,我参加了很多培训班,焊工证、砌筑职业资格证我都有,还学会了傩面雕刻。虽然我文化少,但我知道傩面雕刻是我们毛南族的族宝,作为毛南人,我希望能够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说着,谭江汇翻出手机里的照片,展示他的傩面雕刻作品。
因地制宜,“贷牛还牛”拓富路
为推动山区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杨永顺和才门村驻村第一书记何莽经过深入商讨,决定鼓励下托屯群众种草养牛。菜牛是环江“五香”特产之一,养殖菜牛一直是毛南人的传统产业。
谭江汇立即响应号召,通过“贷牛还牛”和政府给予的产业补贴、免息贷款等政策扶持,养了一头牛。2018年,从村委修建一条水泥硬化路直通家门口后,谭江汇又扩大规模,养了5头牛,成了屯里的养殖能人。2019年,他终于实现脱贫摘帽。为了方便外出,他还给家里添置了一辆三轮车。
“我的目标是再养10头牛,平时割草喂牛,空余时间加强傩面雕刻技艺。也许有一天,我还能带着自己的傩面雕刻作品到全国各地展示我们的毛南族文化呢!”谭江汇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龙招江通讯员韦艳春摄影报道)3月13日,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才乡大才社区下才肯屯,志愿者们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山...
环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