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环江毛南族傩面雕刻师的坚守 妙手雕刻傩神面具创新传承民族文化
方文展创新推出的微型面具(左),成为当地特色旅游工艺品。 半成品。 方文展在雕刻傩神面具。 方文展家里收藏着不少傩神面具。
南国早报记者陆旺文/图
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有一种古老而神秘的习俗活动——肥套。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师公戴着傩面具举行祭礼。傩面具,是环江毛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传承离不开数十代的傩面雕刻师,方文展正是其中之一。
1
傩面雕刻
刻出毛南男子一生之约
现年50岁的方文展,出生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玉环村。他的家族祖上四代,均从事傩面雕刻。
要说傩面雕刻,得从傩开始谈起。
跳傩,是一种中国古老而神秘的原始祭礼,目的是祈求神灵逐鬼除疫,保佑百姓过上安宁生活。祭礼上,师公会头戴表情夸张的神像面具,反复用大幅度夸张的动作进行祭祀。现在的傩文化活动,还包括了傩面、傩戏、傩歌、傩舞、傩乐等形式。
环江的民俗活动肥套,则是在综合了上述傩文化活动的基础上,融入了毛南语、毛南歌舞等当地文化,活动神秘而隆重,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环江,当地的毛南族成年男子一生中至少要做一次肥套还愿仪式,并邀请亲朋好友前来观看、参与该仪式和道喜,意在还愿、感恩、祈福。
据了解,一次肥套往往要持续三天三夜。其间,师公会严格按照有关程序,面带不同傩面进行说、唱、跳、击鼓等祭礼。肥套中的傩面,可谓是每名环江毛南族成年男子必不可少的一生之约。
家庭传承
2
承载毛南民族文化精髓
因为祖上历代从事傩面雕刻,方文展家中,至今还藏着不少祖传的毛南傩面具。其中不少面具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方文展介绍,傩面有固定形象、文化传承和谱系,如果不在谱系内,便不是傩。环江的傩面主要分为36面,傩面人物形象以写实与夸张相结合。比如,毛南族傩面具中,男性善神、文神的脸型大都十分方正,鼻梁宽挺、眉眼粗大而显英气;而男性凶神、武神,则大多齿面红唇、满嘴獠牙、鼻翼宽大且双目暴凸,显露出异常的煞气。
方文展说,他是在21岁时,也就是1990年开始正式跟父亲方振国学习傩面雕刻。傩面雕刻看似简单,但要雕刻出形象生动的傩面,首先要能熟练画出各种傩神的神像,掌握不同傩神的五官比例、线条刻画等。
画好傩神像之后,还要从材料、下料、构思、雕刻、打磨、画图、调色、上色、过面等十多套工序中,反复刻苦钻研、实践。比如选材,毛南族傩面多选用当地一种叫牛恩木的木头。这种木头材质较轻、不易生虫,利于收藏保存。为寻找合适的木材,他经常需要上山精挑细选。有时,仅为了选一块木材做傩面具,就要耗费多日。
雕刻过程中,手、脚受伤都是常有的事。几十年来,方文展的膝盖、手掌等部位都被烙下深深浅浅的伤痕。
3
突破创新
破解傩面雕刻经营之困
作为家族第五代傩面雕刻传承人,方文展以专业、传承、创新的精神和实际行动,成为自治区级毛南族木雕技艺传承人,时常应邀参加国内外傩文化交流展演活动等。
方文展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方振国前两年病逝,前不久,环江知名的毛南族木雕大师谭信慈去世,目前环江的毛南傩面雕刻的传承人已屈指可数。而傩面具材质较好,经久耐用,市场需求量不大,影响了民间传承的积极性,“仅凭傩面雕刻,都不足让我养家糊口。只能靠平日在村子做一些电工填补家用”。
方文展表示,目前他已在着手雕刻微型傩面,尝试通过创新打开旅游工艺品的市场。同时,政府、教育等相关部门等也在展开毛南族木雕技艺的有关培训,希望以此破解环江毛南傩面雕刻的传承之困,让这一技艺得到有序传承。
新闻推荐
——如何看待城乡融合发展中国经济纵深谈10□人民日报记者朱隽王浩郁静娴罗珊珊“做梦都没想到自己也成了南京人。融...
环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