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扶贫25载 用科技斩断穷根 记“担当作为好干部”之环江县委常委、副县长曾馥平 本报记者 龙 隆
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肯福移民安置点,一说起曾馥平,65岁的刘金玉脸上马上堆满了笑容。她是第一批品尝到科技扶贫甜头的环江人。
“曾馥平是一名敢担当、有作为的好干部啊!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他还是个30岁的小伙子,是他的到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刘金玉说。
25年前,曾馥平从繁华的大城市来到地处偏远、穷乡僻壤的国家级贫困县环江,致力于科技扶贫。也许连他自己都未曾想到,这一干,就是25年!时光荏苒,在科技扶贫的道路上,曾馥平从一个青葱小伙变成了一个“成熟大叔”。
走出一条科技致富路
1994年7月,曾馥平风尘仆仆来到环江。初来乍到,他首先想到的是调查研究。国家级贫困县,到底老百姓贫困到什么程度,曾馥平一直在脑海中想象着。他请县扶贫办的同志带他去最边远最贫穷的地方看一看。
当时,县里对上级派来搞扶贫的同志非常重视,但是,一听说曾馥平要去最贫困的地方调研,心里还是有点犯难,怕贫穷的程度太深,扶贫的难度太大,让新来的同志打退堂鼓。
曾馥平却执意要去,行李还没整好,他就马不停蹄下乡了。那天,他一大早就出发,沿途是泥沙路,一路颠簸,几个小时后,车子才开到木论乡顶吉村村委。而调研目的地峒吉屯,还要沿着崎岖的羊肠小道,翻越5座山,才能到达。
县领导的担心不无道理。曾馥平果然被如此深的贫困程度震惊了。群众住在破旧的矮房里,一些房子四面透风,摇摇欲坠;吃的是稀稀的玉米糊,喝的是黄绿色的坑渍水;许多孩子甚至都没有衣服穿,人均年收入不到300元。
震惊之余,曾馥平非但没有打退堂鼓,反而暗下决心:留下来,为改变环江的贫困落后面貌贡献自己的力量!几个月时间,他就跑遍了全县最穷的几个乡上百个村屯。
通过调研,曾馥平意识到贫穷是因为居住环境极其恶劣,不适宜人类生存发展。“要让这些群众摆脱贫困,最佳的方式是将他们搬出大山。”曾馥平的这一想法在当时非常前卫。
经过两年努力,做了大量工作,1996年9月3日,下南、龙岩等乡镇的97户513名移民搬进肯福示范区。
为了防止移民回迁,让移民能够留得住,过上好日子。曾馥平大胆提出“科研机构+公司+基地+产业”模式,组建科环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将土地分配到户,实行分户承包经营,为农户提供种苗、化肥、地膜等农用物资,全部以贷款的方式运行,不搞无偿救济式扶贫。
(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环江讯4月18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残联在大才乡新坡村平治屯发放今年首批“阳光助残”物资,并举行桑蚕管护技术培训。活动当...
环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