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江推行“文化活县”系列报道之传承篇 “毛南”传统文化重焕生机本报记者 王月华 通讯员 谭绿叶 谭峰

河池日报 2019-01-30 08:48 大字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是毛南族的发祥地,下南中学和下南小学,是环江“民族文化进校园”的重要传承基地。2所学校1000多名学生除了学习课本知识外,还有一项重要的课外学习任务——接受毛南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开设有专门的学习和展示场所,由当地的“非遗”文化传承人给学生手把手传授制作傩面、跳傩面舞、编织花竹帽等传统技艺。

“毛南族拥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过去只在小范围传承,近年来经过系统整理和保护,一批不为人所知的文化精品正脱颖而出,频频登上国内和国际的大舞台。”环江县非遗中心副主任韦庆华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2014年初,环江举办全县广场文化周,一个名叫“苗族花鼓”的表演节目在舞台上首次公开亮相就获得良好反响,当年,环江县立即组织专家对节目进行了包装、整理和完善,并推荐参加了上一级展演,最终这个节目斩获了2014年河池市铜鼓山歌艺术节非遗展演一等奖。

曾经,由于传承人慢慢老去,专业人才紧缺,年轻人受外来文化和不断涌现的多元化娱乐方式影响,不愿意学习传统文化,环江面临民歌无人唱、民族手工艺无人问津、民族语言无人会讲、传统文化和技艺濒临失传的尴尬局面。

而今,得益于大力实施的“文化活县”发展战略,包括歌、舞、戏、美术、手工技艺、传统体育等一大批散落民间的环江毛南族文化元素,得以系统性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毛南”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传承局面已经形成。

摸清家底,建立非遗文化传承的“资源库”。环江县委、县政府成立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先后投入了共约2000万元的资金,用于开展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等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截至2018年底,环江登记入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1442个,调查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152处,征集入博物馆的可移动文物500余件;成功申报国家级名录2项,自治区级名录6项(含国家级名录),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1项(含自治区级名录)。

(下转第八版)

新闻推荐

群众乐享免费体检“大礼包”

环江讯1月16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计生协会联合县妇幼保健院,到该县下南乡开展“走基层送温暖”活动,给当地群众送上一份免费...

环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