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蓝时节到环江牙韩彰
蓝天白云下的陈双村毛苗瑶移民点。覃日泉 摄
这并非是我的特意选择。在天最蓝的季节里,在十一月的第一天,也是在迎接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大庆开始热火升温的日子,我再次来到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环江。
出发前的凌晨时分,我刚读到关于十一月的几首诗,比如海涅,他说,凄凉的十一月/……我走上德国的旅途。比如,罗伯特·弗罗斯特,他说,爱这凋敝的十一月的光景/在雪天来临之前。比如华兹华斯,他也说,在那十一月的日子里/……看着/阴沉的雾霭滚滚拥入山谷/让凄寂的景色更加凄迷。
不知什么缘故,在诗人的眼里,十一月竟是如此凄凉和凋敝。而我们,从桂西山城的百色市,直接往桂西北的环江急驶,六个小时的路程,一路山青水绿,天蓝云白,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心情,一刻也没有中断过。这干净的翠绿,透明的青蓝,一直陪着我们,也从没有在眼前消失。
更没有想到的是,环江,这个我曾经以教师身份在此工作过三年的地方,这个在二十年前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的时候,我以新华社记者的身份前来采访过的地方,还有更让我心情激动的故事在等着我。
下午四点,刚放下行李包,我就迫不及待地问县委宣传部覃日泉副部长,附近哪里有典型的村庄,天黑前能赶回的,我们去走一走。日泉副部长说,有,就在县城附近,不到10公里,县委常委、组织部韦部长正好在那里检查工作。我甚至连地名也没问,就说,好,就去那里。
我们说的“那里”,就是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陈双村毛苗瑶移民点。那里正在热火朝天地搞房子改造工程,几十个木工师傅忙里忙外,不停在那些尚未做好的苗族木楼里穿梭。看着村干和乡亲们的忙碌操作,正在实地检查落实工作的韦凡部长高兴地介绍说,陈双村是一个多民族聚居村,全村有27个屯,760户,3400多人,聚居着毛南族、苗族、壮族、瑶族、布依族、水族和汉族共7个民族的群众。这还是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大部分群众都是早在1994年和1995年从县内贫困山区搬迁来安置的,有两个屯是2004年搬来的。现在,这里已经成为典型的民族团结示范村,易地搬迁致富村。说到这里,韦部长拉过一个年轻人说,更具体的情况还是由他来讲。
这年轻人名叫韦玉荣,是这个毛苗瑶片区的党支部书记,苗族人,35岁,刚从果园劳作出来见我们,精瘦精干的长相让我们相信,这肯定是一个不怕贫困也能对付贫困还能走出贫困的强干苗族小伙子。他一上来就给自己定调:他既是典型贫困户,又是脱贫致富带头人。接着他介绍说,他们这是陈双村的一个片区,由毛南族、苗族和瑶族三个民族群众组成,脱贫致富的主要办法就是开发形成了稳定高产的砂糖橘产业。以他家为例,他先用6亩自有土地来种,后来又租了别户24亩土地来种,总共种上了30亩的砂糖橘,每年收入达20多万元。
从韦支书不怎么流利的介绍中我们得知,这个陈双村毛苗瑶片区由三个屯组成,其中苗族屯26户112人,1995年8月30日分别从该县的顺乐苗族乡三个村搬迁出来,开始种甘蔗、木薯,后来桑蚕也种养过,但收入都不理想。2010年开始大量种植砂糖橘,每户平均种植面积为12亩。县里以这个片区为核心,积极创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短短几年下来,辐射带动周边村屯群众种植水果6000多亩,其中砂糖橘5000多亩,还有沃柑1000多亩,水果年产值增长很快,前年是300多万元,去年是400多万元,今年预计500多万元,其中纯收入达到300多万元,加上农家乐收入70多万元,整个示范区的经济鼓舞人心。毛苗瑶片区群众人均年收入更是从搬迁前的500多元,迅速增长到了现在的15000元,已经有12户人家买上了小轿车,车子档次也不比城里居民低,平均每辆9万多元。
现在,走进这个片区山坡上的果园里,砂糖橘已经结满了果树,树枝撑不住沉重的橘子,纷纷下垂,好多树枝连着青黄相间的橘子都垂到了地面上。我问韦支书,橘子结果这么多,怎么做到的。
韦部长接过话题说,为让少数民族搬迁群众迅快脱贫,县里着重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由县里指导策划,镇里组织推动,村总支部具体实施,实行“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发展模式,大力开展技术培训,让果农熟练掌握种植技术,由于技术保障,整个果园砂糖橘结果率非常高,品相也好,每年成熟季节,外地果商把车开到果园里,装完车直接就往外地拉。
站在果园的山顶上,环绕四周的几个圆形小山坡,一片葱绿,树上挂满了即将成熟的青黄相间的砂糖橘。山脚的平地是一栋栋正在修葺的苗族木楼,这是村民们的普通住房,现在搞维修是为了能够接待开始纷至沓来的外地游客。可以看出,这片不大的多民族聚居小村落,正在形成优质的农家乐旅游景区。
二十年前,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也是这样喜庆的日子,也是这样欢乐的心情,我接受新华社总社的任务,前来采访这个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一篇《毛南山乡安置六万各族贫困群众》的消息,新华社播发后,第二天《人民日报》登在报眼上。这可是以前只能刊登毛主席语录的重要位置啊,当时我刚进入新华社不久,这样的写作成果自然让我激动不已!而今天这一次的采访,却是事先没有计划的,我也已经不再是新华社记者了,采写的报道更不可能登上《人民日报》的那个显眼位置了,但是,正是这样没有计划的采访,我才深切感到毛南山乡的故事更为真实,更为感人动人。这毛南山乡,感人动人的故事就是这样连续几十年都不曾停止过,因此,它变化得翻天覆地,变化得意想不到,那是很自然的事了。
新闻推荐
环江讯10月24日,为充分了解基层医疗资源分布现状及需求,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健康惠民专项基金管委会调研组到环江毛南族...
环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