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鼓王】造成【盛世铜鼓】 本报记者 高东风 通讯员 卢万举 覃日泉 文/图

河池日报 2018-06-22 09:18 大字

浇铸

冶炼

“毛南神牛”托起盛世铜鼓。

余晖映铜鼓。

吊装铜鼓。

巨型铜鼓出山

参加铜鼓铸造和安放的韦启初(左3)等铜鼓制造工匠们。

铜鼓安放花竹帽广场,工匠们点燃喜庆的鞭炮。

世界铜鼓在中国,中国铜鼓在广西,广西铜鼓在河池!

铜鼓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及东南亚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在民族文化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活化石”。河池被誉为“世界铜鼓之乡”,目前全世界传世铜鼓2400多面,河池就有1458面。铜鼓是权力、财富的象征,是欢乐祥和的圣物,在河池境内的壮、瑶、苗族村寨中,凡传统节日、庆祝集会及婚嫁喜庆,都有敲奏铜鼓乐、唱铜鼓歌、跳铜鼓舞的习俗,铜鼓与群众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铜鼓文化。

近日,由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铜鼓铸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韦启初设计、环江韦氏民间铜鼓王族传承文化工艺铸造厂制作的“世界最大铜鼓”,成为国内各大主流媒体关注的焦点。大家不仅对毛南族工匠的精湛铸造技艺赞誉有加,还对铜鼓的铸造过程充满好奇。

据韦启初介绍,韦氏铜鼓铸造技艺已经传承五代人,他的祖上为清朝时期的民间铜鼓铸造师。为躲避乱世,祖上带家人来到广西及贵州黔南部铸造铜鼓。因祖上训誓“鼓不宜多铸,鼓为除妖魔之神器,铸鼓师妖魔憎之”,所以铸的铜鼓数量甚少,且世代遵循铜鼓铸造技艺传男不传女。高祖过世后,曾祖韦福基与家人带着一面铜鼓来到环江县上朝定居,并把铜鼓埋于祖屋下。曾祖父韦福基去世前,没有亲自把铜鼓铸造艺术传授给祖父韦顺延,韦顺延只能挖出祖上深埋多年的铜鼓潜心研究,但因没有系统学习过铸鼓技术,始终未成功。爷爷辈韦政权虽然在1966年制作出铜鼓半成品,但被随后而来的“文革”一扫而空。韦启初、韦启参兄弟俩牢记祖训,终不放弃,在经历了上千次失败后,1997年成功攻克铜鼓一次性成型铸造技艺和其他核心技艺。20年来,韦氏兄弟的《新型铜鼓模具》《铜鼓铸造工艺流程》等技术获得国家专利。

近年来,韦氏铜鼓厂生产的铜鼓先后荣获2010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广西旅游商品展“双牛头铜鼓”金奖、广西首届广西工艺美术作品赛金奖和广西八桂天工奖金奖。2011年5月,韦启初获评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铜鼓铸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10月,韦启初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铜鼓铸造民间工艺大师”。

韦启初不断挑战自我,在铜鼓铸造工艺上不断创新,铸造的铜鼓成为广西与其他省(市、自治区)交流的使者。韦启初铸造的面径为1.1米的铜鼓先后被自治区党委、政府作为贺礼,送给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大庆。2008年为自治区博物馆铸造面径2.08米、重量5吨的当时世界最大铜鼓;2010年为贵州省雷山县政府铸造了两面当时世界最大铜鼓面径达3.6米,重达10吨;2011年时值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受清华大学广西校友会委托,韦启初铸造面径2.011米大型铜鼓献给母校;2016年为桂林阳朔铸造面径4.2米,重达20吨的铜鼓,并获得世界吉尼斯记录。

多年来,韦启初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铸造一个更大的铜鼓,安放在家乡的土地上。2018年时值环江毛南族自治县30周年大庆,韦启初决定铸造铜鼓助兴。

谈及这面铜鼓的铸造过程,韦启初说:“为了展现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的和谐盛世,我几次前往贵州、云南等铜鼓使用比较广泛的少数民族聚居区采风,寻找设计灵感,最终确定了融合太阳、十二生肖、毛南族傩面、花竹帽、民族歌舞等元素的设计方案,铜鼓面径为6.68米,身高为2.8米,计划用铜70吨。2017年2月15日点火铸造,经历两次失败,同年9月17日第三次铸造成功,经过30多名工匠的打磨、上漆、美化等工序,2017年12月15日,这面反映毛南族人民喜逢盛世的巨型铜鼓终于完成,也了却了一桩心愿。”

6月12日,这面“盛世铜鼓”翻山越岭,走出大山,在6月17日14时40分成功安放在环江花竹帽广场;并将于6月29日冲击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巨型铜鼓出山。

新闻推荐

河池3所学校入选发明创造示范单位

本报讯近日,自治区科技厅、知识产权局、教育厅、科协联合下文公布第六批广西中小学生发明创造示范单位(试点)名单,金城江区第...

环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