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大扶贫格局 多渠道发展产业 环江创新机制推进脱贫攻坚

河池日报 2018-06-05 09:30 大字

环江讯近年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强化资源整合,使全县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16万减少到2018年的4.48万,为如期实现脱贫摘帽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创新运行机制。该县细化脱贫攻坚督查制度等3项制度,实施脱贫攻坚指挥部驻组人员周例会制度、乡镇扶贫队伍周例会制度,推行县直单位主要领导每月研究解决脱贫攻坚工作和帮扶干部每月进村开展结对帮扶等机制;通过致公开信、张贴标语、发放资料、发送短信等形式,建立每月向群众宣传脱贫攻坚信息工作机制,整体形成了党政领导重视、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

创新监督方式。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建立“两代表一委员”和离退休干部特邀监督员督查机制,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监督和督查;探索建立“三查一通报”制度,采取现场核查、电话抽查、GPS定位查,加强对驻村“第一书记”和脱贫攻坚工作队的督查。

创新投入模式。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多种形式和新路子,培育引进新型经营主体,开发利用集体所有资源,通过土地流转创建村集体经济基地,采取“农业企业+产业基地+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产业扶贫模式,以打造“自治区级现代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园”为目标,创建千亩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园,种植红心香柚、沃柑、砂糖橘等名特优水果为主。由政府扶持资金900万元,按每个贫困村50万元产业扶持资金注入脱贫产业园,集中连片开发,每个贫困村有50亩的村集体产业基地,与县内龙头企业合作开发,按股提前透支分红,每个村有4万元收入。3年后,按收益分红,预计每个村收入达15万元,破解贫困村村集体收入难题。

创新示范区建设。积极打造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在川山镇古宾村创建甘蔗种植基地,在洛阳镇创建合作村惠民种植合作社退桉还果基地,在思恩镇创建土地流转示范基地——文化村鸿吉果业生态富硒红橘产业示范基地,在大安乡金桥村创建3200亩五星级种植国红一号油桃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据统计,全县创建自治区(市)级、县级和乡级示范区总数达24个,通过建立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辐射带动贫困户产业发展,全县特色产业覆盖贫困户率为66.44%。

创新激励机制。出台激励政策,给予脱贫户按“3+2+1”后续产业巩固资金扶持,即脱贫户脱贫后当年给予3000元的产业发展巩固扶持资金,第二年给予产业发展巩固扶持资金2000元,第三年给予产业发展资金1000元,确保脱贫户稳定脱贫。出台相关扶持方案,推行“农业企业+产业基地+村民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大力实施“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在发展核桃、“三特”水果、桑园、甘蔗、香猪、肉牛肉羊、淡水生态养殖等方面给予种苗扶持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扶持。

创新党建+扶贫模式。充分发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作用,依托河池职校等开展“党建+教育扶贫”行动,探索校园“一引二带三发展”党建模式。据统计,2017年,全县外出就业务工人口1.4万人;已达到“八有一超”脱贫标准的10530人中,5261人通过转移就业实现人均收入超过贫困线。

(蒙宏谯)

新闻推荐

夯实基础 发展产业 环江多管齐下全力推进脱贫攻坚

环江讯今年以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紧紧围绕“54321”长远发展思路和脱贫标准,强化举措,突出重点,全力推进脱贫摘帽工作。强化...

环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