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管理留人 优质服务暖心 凤山县多管齐下保障搬迁群众后续发展扫描
本报记者廖庆凌通讯员邓永生
“凤山县凤城镇思源社区建设的2589套移民搬迁房入住率为100%,1.2万多名困难群众离开穷山窝、告别农村危旧房,摇身变成了住楼房的城里人。”近日,凤山县委书记廖锦成介绍,“近年来,凤山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治贫的根本,以管理规范化、服务保姆化、就业多元化为载体,让搬迁群众搬得出、住得下、能致富。”
A成立社区党委引领管理规范化
“我们家交了1万多元就住上这么漂亮的楼房,能不开心吗?”凤山县长洲镇郎里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廖家实一家5口人搬迁到该县凤城镇思源社区巴列安置小区,一家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廖家实告诉记者,原来他们一家住在木瓦结构的危旧房里很不安全,特别是雷雨天气,一家人总是担惊受怕。现在搬到安置小区来住,住得很安心。
2016年,经过调查论证后,凤山县在县城周边建设3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小区,共建设安置房65栋2589套,建筑面积为24.8万平方米,可以安置1万多名搬迁群众。
“这么大规模的搬迁,如何管理好是我们面临的第一道难题。”凤山县县长陆嵘说。
为做好搬迁群众后续服务管理工作,加强搬迁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能力,凤山县成立了凤山县凤城镇思源社区党委,党委下辖7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43名。“思源社区党委的成立,有效促进各移民小区的搬迁、邻里矛盾的协调、移民群众的就业、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工作。”凤山县扶贫办主任韦名章说。
在社区党委引领下,社区管理执行楼长制,每一栋楼设一名楼长,楼长负责本栋楼环境卫生,楼前楼后秩序维护,公共地带管理,邻里纠纷调处,协调解决住户遇到的各种难题,政策的上传下达,组织开展公益活动等。
为规范移民小区的管理,凤山县还成立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服务站,负责对安置小区进行综合管理,把民政救助、卫生健康、就业服务等各部门的职能有效集中整合,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B建设信息平台完善服务保姆化
“为满足移民群众的服务需求,思源社区建立10个服务平台,移民服务系统化、立体化、保姆化。”分管扶贫工作的凤山县委副书记韦海山说。
据介绍,凤山县在思源社区建立了失业劳动力救助平台,为失业人员推荐就业企业,实现再就业;建立了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搜集各地企业招聘信息,不定期向搬迁群众发布;建立了公益性岗位储备平台,面向市政服务、保洁员、物业管理员、交通协管员等领域挖掘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零就业家庭就业;建立了特殊困难临时救助平台,及时为因灾因病等重大变故生活陷入困难的群众申请临时救助,帮助群众过难关;建立了子女上学服务平台,确保群众子女能够百分之百实现就近入学;建立了青少年服务管理平台,引导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了邻里纠纷调处平台,确保家庭纠纷不出户、邻里矛盾不出楼、大吵大闹不出社区;建立了懒汉揭发平台,对于好吃懒做的群众,在平台上予以披露,并按程序终止相关补助;建立了文化活动服务平台,适时举办各类讲座、文化娱乐、技能培训等活动,促进群众之间的交流;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平台,设立服务电话,为空巢老人提供上门服务。
C深化劳务协作推动就业多元化
“我一天工作2个多小时,每个月的工资是1000元。”凤山县金牙瑶族乡坡茶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谭桂阳搬迁到思源社区,自今年1月开始从事社区保洁员工作,每个月都拿到1000元的收入,加上她在社区的农贸市场卖菜每个月赚到的1000多元利润,她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
家门口就业成了凤山县移民搬迁后续扶持的新导向。“我们通过建扶贫车间产业园,把分散在县城各个地方的企业集中到扶贫车间生产经营,形成企业集群,壮大生产规模,为农民工提供了2000个就业岗位。”韦名章说,“凤山将县内旅游服务、餐饮服务、物流服务等市场主体的用工需求情况进行普查统计,向这些用工主体推荐农村劳动力,解决移民搬迁群众300人就近就业。”目前,凤山县通过建设扶贫车间、设立公益性岗位、发展特色产业等渠道,共为9100多名农村群众提供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就业群众每个月至少有1000-3000元不等的劳务收入。
此外,凤山县通过深化粤桂劳务协作,开展农民工“点对点”输送等服务,引导6.36万多人外出务工,实现就业。
新闻推荐
本报凤山讯(记者/廖庆凌通讯员/胡支逸)5月30日,凤山县最后一批108户危房改造户喜入新居。当日部分县乡领导、各乡村的扶贫工...
凤山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凤山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