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棵宝塔松
●红色故事
本报记者韦鹏雁
11月19日,记者来到凤山县中亭乡中亭村,瞻仰革命烈士陵园。陵园里挺立着233棵宝塔松,像一个个卫兵守护这片红色的土地。
“233棵树,代表全村233个在革命中牺牲的烈士和被杀害的群众。”凤山县政协原副主席罗文岩介绍,“在1931年的反围剿战斗中,中亭村200多户有42户绝户,但红旗依然不倒。”罗文岩是从中亭村走出去的干部,研究左右江革命历史多年。
1930年初,邓小平在东兰武篆魁星楼召集中共右江特委、右江苏维埃政府和红七军第三纵队的主要领导开会,决定在武篆东里屯进行土地“共耕”试点,另派中共东兰县委委员韦菁,到时属凌云县的巴轩亭(中亭乡旧称)开展土地“分耕”试点。
“分耕”试点采取不分民族、年龄、性别、本地人或外地人,按人口每人分一亩水田,并发给土地使用证。同时,划出6.5亩保水田作为“公田”,群众称之为“红军田”。
右江苏维埃政府总结中亭经验,于1930年5月1日颁发实施《土地法暂行条例》,凌云、凤山一带迅速掀起土地革命高潮,呈现出“农民分田分地忙”的局面。中亭村的200多户人家,有200多人参加红军,后来被编为红七军二十一师六十三团三营九连。
1930年11月,红七军主力在河池整编后北上。1931年2月,国民党桂系军阀勾结贵州军阀、集结民团1万多兵力,对根据地进行“围剿”。2月10日,敌军3000多人围攻中亭,而驻守的红军和赤卫队仅一个连。在进攻第一防线时,敌军就被地雷炸死数十人,气急败坏后提出“三刀政策”——草要过刀、石头要过刀、人头要过刀。
次日,敌军进攻更加猛烈。其中卡存山营寨规模较大,成为重点攻击目标,激战两天一夜,红军和赤卫队弹药所剩无几,12日晚大部分人员趁夜转移,乡苏维埃妇女主席韦氏送主动要求留下,与10多名赤卫队员坚守。13日清晨,敌人蜂拥而至,激战至中午,赤卫队弹尽粮绝,全部壮烈牺牲。其中,韦氏送被逼退至山顶,敌人企图将她活捉,她突然扑向一个敌人一起坠下百丈悬崖。许多红军战士和群众在战斗中牺牲,另有97人被敌人抓走,押到如今烈士陵园处,用马刀活活砍杀。
革命陷入低潮,但中亭人民一直在斗争,中亭成为连接黔桂两地革命地下活动的主要交通站。村党支部书记罗永克说:“中亭党支部1930年3月成立至今,党组织活动从未中断。”“红军田”也一直作为村里的“公田”沿袭了下来,成为河池市有名的革命教育基地。
从纪念碑走出来,路边的柑橘园果满枝头。寒风中,233棵宝塔松显得更加挺拔。
新闻推荐
本报凤山讯“围绕‘脱贫攻坚路上不让一个孩子辍学’的目标,动员全县各方力量共同抓好控辍保学工作,成效明显。2018年以来,...
凤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凤山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