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地气”中聚人气 □ 罗力玮 □ 罗力玮

河池日报 2018-11-06 08:49 大字

“鸟换绒毛鱼换鳞,河报早餐日日新,我们就是不一样,导读山歌把客迎。”

这是《河池日报》微信公众号10月31日推送内容的“山歌导读”开场,单凭这样的开头相信就足以打动许多读者了:导读以比兴句开场,而对山歌稍有了解者都知道,比兴正是山歌的常用手法。

河池是刘三姐的故乡,也是山歌的海洋,无论山间野地还是城镇村落,都不难找到“郭庇”“郭庇堆”(鄙乡壮话,分别意为“唱山歌”“对歌”)的人,人们对山歌也都不陌生。《河池日报》微信公众号近期以山歌为导读的做法,让笔者身边许多人觉得新鲜、接地气,因此而“路转粉”者亦不在少数。

“日日新”不只是“河报早餐”的特性,而更已化为最近三四个月《河池日报》的“整体属性”了,这一点已为读者所共见:微信公众号每日推送时间提前至早上,并且增加语音播报、山歌导读;陆续组织了以“入屯户、访老乡、看变化”为代表的系列采访,报道愈发充实、可读;栏目报纸本身亦是新意迭出,版式版面更加美观大方,标题设计更为用心……

“日日新”并非为“新”而“新”,而是为“鲜活”、为“接地气”而“新”。记者上山下乡、进村入户,是为了记录崇山峻岭间的点滴变化,展现河池脱贫攻坚的壮阔画卷。“小故事,大民生”等栏目则见微知著,以人所乐见的“河池故事”感知时代脉搏。

“河池故事”讲得生动的同时,以评论为主要载体的“河池心声”也变得更加响亮。报纸头版的评论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相对沉寂之后,最近又变得有声有色起来,不但数量增多,分量也很重。如《新时期用何样的干部》《舆论监督不是隔靴挠痒》《养生项目岂能“养生”推进》等数篇评论,就充分体现出了《河池日报》通过直面问题强化舆论监督的新思路。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恰如有论者所言,媒体的公信力需要通过日常的舆论监督才能积累起来。

无论是生动鲜活的“河池故事”还是直面现实的“河池心声”,都拉近了《河池日报》与河池人的距离,让《河池日报》更接地气,同时也更受关注、尊敬。两个月来,河池日报搞了两场现场云直播,一场直播凤山县三门海镇坡心村拉力屯重阳节活动,一场是“宜州生态美三姐故乡情”记者节活动,两场现场云直播活动总阅读量超过200万,“吸粉”无数;近期《河池日报》文艺副刊上,就出现了不少有影响力的作家,有些是省外的作家,也有许多作者是地方上的领导干部,他们投稿本身就代表了对《河池日报》质量提高的认可。

山歌开道的微信推送,生动鲜活的新闻报道,直面现实的舆论监督……这一切让《河池日报》更加“河池”,也提升了其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以地气聚人气,以人气助声势,在这方面《河池日报》进步良多,有目共睹。而《河池日报》作为河池重要的宣传阵地,近期所尝试的做法与所取得的进步,既为河池日后改进宣传工作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也为其他各个地方的宣传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板。

新闻推荐

凤山公路建设 量质齐升 6年新增通车里程1388公里

凤山讯近年来,凤山县把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补发展短板、破发展瓶颈的重要抓手,以“四通五达、乡村互联、屯屯硬化”为...

凤山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凤山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