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立业 后顾无忧 钦北区易地搬迁后续发展工作侧记

广西日报 2020-12-11 07:51 大字

本报记者罗继梅通讯员黎培主

“搬了两次家,发展条件和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了,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12月9日,钦州市钦北区易地搬迁户黄炳林满意地说。

现年71岁的黄炳林2002年从河池都安搬到钦州市钦北区大直镇屯笔村委石船岭安置点,一家5口住在政府统建的36.6平方米的瓦房。2017年12月,在政府易地扶贫搬迁、精准识别等多项相关扶持政策的支持下,他家又从石船岭安置点搬到大直镇集市附近的老乡家园集中安置点的公寓小区。黄炳林一家5口住进了实用面积为89.43平方米的四房户型公寓,祖孙三代成为城镇居民,每年还有资产收益扶贫分红及集体经济项目分红。

现在,黄炳林的儿子、儿媳均在南宁打工,有稳定收入,孙女上大学、孙子在家附近就读初中,一家五口其乐融融。

近年来,钦北区在组织保障、收益保障、人居保障上持续发力,让易地扶贫搬迁户100%搬迁入住,100%完成拆旧复垦,100%家庭有就业、有产业,100%享受政策,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可持续、能致富”。

2001年5月,根据自治区易地移民扶贫工作部署,河池市都安县250多户居民搬迁到钦北区大直镇3个不同的安置点生活,政府出资临时租用当地村委的集体土地统建房屋安排搬迁户入住,并分配发展生产用地,就近安排就业。

2015年,钦北区申请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及配套项目资金,兴建了一个具有岭南风情的公寓式现代化安置小区,通过挨家挨户上门调查核查,精准识别出符合标准的82户易地搬迁贫困户。2017年12月,该区把他们从石船岭安置点,再次搬迁到老乡家园安置小区生活。

实施搬迁后,当地党委政府出台多项措施,全面解决后续生产发展问题。

为了帮助搬迁群众稳定就业,钦北区投资45万元,建成一家扶贫车间,依托大直镇彭久村小青柑种植基地,引进柑普茶企业,与当地农户签订小青柑保价回收订单,并优先为搬迁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该车间所得租金收益再给搬迁户分红,并逐年提高。如此一来,实现了产业发展、搬迁户就业、资产租赁稳定收益的“一举三得”。

记者在该车间柑普茶加工厂内看到,一只只小青柑通过工人们的巧手,制成柑普茶,生产线上茶香果香四溢,现场一派繁忙。

“日薪计资对我们居家妇女来说比较实惠,每个月能有2000元工资。”搬迁户韦艳瑶说。

“工厂就在小区隔壁,工人们下楼就上班,干得多就挣得多,月工资最高的能拿到6000多元。”该车间负责人陈家伸说。

2019年7月,当地充分利用安置小区扶贫项目资金,将40万元投入丰盈合作社基地种养项目,每年分红3.2万元。今年国庆前夕,该项目分红,搬迁户每户分得300元。去年,该易地搬迁安置小区又申请到一般债券资金130万元,分别投入添顺家庭农场、廖桂连养猪合作社、群富牛大力合作社3家新型经营主体,采取“农场/合作社+贫困户”委托经营合作发展模式,以企业所有固定资产作抵押吸纳专项扶贫资金。企业承诺提供就业岗位,每年3家企业按投入合作项目资金的9%给予搬迁户收益分红,每户每年可分红1000元,安置小区集体经济每年分红获得2.5万元。

2018年4月,在大直镇党委、大直村党支部指导下,安置小区成立党支部,带领搬迁户稳固脱贫。在党支部领导下,安置小区还成立“叁源种养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或“公司+合作社+搬迁户”等模式,发展产业项目。

“这个芋檬品种生长环境要求不高,成本很低,一年收割4茬,常规每公顷每批次产4.5万公斤,每公斤0.9元,算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支书蒙明贤说,安置小区芋檬产业基地占地3.3公顷,分两期实施,第一期由有劳动力、但没有稳定就业的20户搬迁户管护,充分拓宽他们的收益来源。

钦北区在易地搬迁户就业、创业、产业发展方面持续发力。目前,该安置小区共实施7个产业项目,其中4个资产收益、1个扶贫就业车间、2个产业示范小区,实现了搬迁户有就业、资产收益分红、产业增收全覆盖。

钦北区还积极探索建立解决搬迁户保障机制,在低保、社保、医保、教育等织牢织密社会保障网,16户享受低保政策、1户落实社会保障兜底脱贫。累计举办8期328人次的就业创业培训班,落实137人就业、指导2户发展种养殖产业、协助3户注册个体工商执照自主创业。

如今,走进大直安置小区,环境整洁,绿化美丽,小区户外健身器材齐全,居民们休闲娱乐,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

新闻推荐

初一女生25秒内被多人轮流掴脸 广西都安:排查校园欺凌

针对“女生被同学多次掌掴”一事,11月25日晚,广西河池都安县教育局在当地政府网站发布通报称,公安机关及党委政府开展调查后...

都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都安瑶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