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安:奋力写好搬迁群众“后半篇”文章

广西日报 2020-06-12 07:15 大字

本报记者韦鹏雁

“以后再也不回老家种那点地了。”6月11日,都安瑶族自治县下坳镇红星社区搬迁贫困户韦炳周告诉记者,他决心在镇上安家了。

2017年11月,韦炳周从下坳镇高王村坡石屯搬到了安置点。孩子在镇上读书,安置点旁的木材厂、果园都在招人,这让他满怀信心。唯一的心病,是20多公里外山里老家的3亩多石洼地,他还要回到那里种玉米和青菜。一天下来,收入抵不上车费,还耽误了务工。

今年,村里租下了搬迁贫困群众的110亩土地种茶辣,韦炳周一年能拿到700元租金,他心病好了。“看着土地闲着觉得可惜,这下好了,土地利用我也有收入。”

都安奋力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让数以万计的“韦炳周”安心挪穷窝、奔富路。

“十三五”期间,都安建成20个安置点11110套(栋)安置房及配套设施,45081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搬迁入住。在实现搬得出后,该县逐步将重心转向后续扶持,在设施配套、就业、就医、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认真谋划、扎实推进,确保搬迁户稳得住、能发展、能致富。

配套齐全,安置点成了幸福城。从大兴镇池花村搬迁到县城仙琅社区,蒙鲜儒最满意的是3个孙子上学不用愁了。社区周边有数所幼儿园、八仙小学和澄江镇中学,搬迁群众子女实现进城读书。仙琅社区是专门为服务八仙安置点而成立的,该安置点入住了4653户1992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搬迁人口4447户19175人,是全县最大的安置点。

入学只是满意的一方面。安置区交通便捷、功能配套、环境优美,都让搬迁群众津津乐道。在规划之初,都安就把移民安置点建在城镇发展热门地段、交通要道旁,在增加安置点吸引力的同时,增强发展后劲。在建设中,安置点以“便民利民”为目标,完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打造便民利民服务工程,全县20个安置点都配套(或就近就读)幼儿园、小学和医疗卫生机构。

在仙琅社区,绿色小游园、停车位、无障碍通道、休闲座椅、体育健身器材应有尽有;孩童在广场上嬉戏,年轻人在球场上打球,老人围坐在树下聊天、唱山歌;邮政、金融、电信、自来水、电力等服务单位在社区设点服务,搬迁群众喜享“10分钟服务圈”。搬迁群众蒋英说:“这个安置点就是我们的幸福家园。”

创新管理,搬迁群众融入城镇。该县将城区及3个集镇规模以上安置点纳入社区管理,形成“五委共治”格局,即成立党支部,管全面,抓党群共建共荣;成立居委会,管增收,抓创业就业服务;成立小区监督委员会,管和谐,抓邻里互助监督;成立治安联防委员会,管稳定,抓平安信访维稳;成立保洁护理委员会,管卫生,抓物业卫生保洁。同时推行“包点领导、管委班子、社区干部、新区楼长、住户代表”“五人直管”模式,让社区事务有人管。

“刚搬来时,由于群众生活习惯和管理不到位,卫生一度比较差。”仙琅社区管委会委员韦宗钰说,“自从推行新的管理模式后,小区就干净整洁了。”

村集中安置点,后续管理由各乡镇党委政府负责,由乡镇选派2至5名干部常驻,与搬迁群众共同做好后续管理工作。组建党支部20个,推选楼(栋)长300名,构建“乡镇+村(社区)+楼(栋)长”上下联动的后续管理机制。

稳定就业,搬迁群众持续增收。6月10日下午,苏柳丹在八仙产业园的祥云电子科技公司生产线上忙碌着,每个月有两三千元收入。2018年,苏柳丹从龙湾乡群乐村搬到八仙安置区,一家四口人分得70平方米的房子,住新房又有收入,一家人彻底安定了下来。

八仙产业园是仙琅社区产业配套项目,建成后可容纳二三十家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入驻,带动4000至6000人就业。已投产的祥云公司280个工人中,有120人来自仙琅社区。

都安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把“输血”和“造血”结合起来,实现搬迁户安居乐业。推行“楼上生活、楼下工作”就业模式,将安置区一楼装修成小厂房或经营门店,免租金给搬迁户经营至稳固脱贫。扶贫车间建在家门口,全县成立12个扶贫车间,吸纳搬迁贫困劳动力1494人入厂就业。安排公益性岗位1224个,重点帮助劳动能力较弱的“零就业”搬迁家庭。全县所有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均参与牛羊养殖产业,每户由合作社(企业)代养1头牛或5只羊以上,按年度收益分红。

新闻推荐

领导干部任职前公示河组示〔2020〕9号

根据有关规定,经市委研究决定,对下列同志进行任职前公示。覃忠雄,男,壮族,1966年5月出生,籍贯广西宜州,199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都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都安瑶族自治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