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粉蒸肉

柳州晚报 2019-11-10 11:01 大字

唐玲芝(记者团)

依稀记起1966年,“文化大革命”刚开始不久,那年我10岁,长得较矮小,哥哥大我1岁半。父亲时任都安县副县长,受“文革”批斗走资派浪潮的冲击,被下放到基层的拉烈公社办事处当工委书记。就这样,父母亲带着两个年幼的弟弟到离县城约90公里不通班车的拉烈公社(母亲是因为父亲的牵连也被下放到拉烈粮所当营业员),我和哥哥则留在县城读书,住在县委的宿舍,吃饭就到县委旁边的周六生产队一户叫四公、四婆的社员家。

记忆中四公、四婆是年近七十岁、勤劳慈祥的老人,唯一的儿子在柳州地区三江侗族自治县当警察。我和哥哥在四公、四婆家几个月,两位老人对我们很好,自己喝米汤,把稠的让给我们吃。但在那个物质极为匮乏的年代,我们每天还是吃不饱,终日饥肠辘辘的,更别说吃荤的了,因此我们时常到县委鱼塘旁的番桃林找野果充饥。

突然有一天,母亲托人带来一碗香喷喷的粉蒸肉。终于有肉吃了,我拍着小手围着饭桌一蹦三跳的,只等哥哥开口,就能美美地享受了。谁知哥哥只让我吃了两片,他自己吃了一片,又招呼四公、四婆也一起吃,四公、四婆怎么也不舍得吃,说:你们娃仔正在长身体,最需要营养,留给你们吃吧。我那时小,还不怎么懂事,实在是馋得慌,央求哥哥再让我吃一片,可我怎么说他也不让,说是要留到哪天最需要的时候再吃。就这样,哥哥把装肉的碗藏了起来。我心里好不失望。此后,总是惦记着这碗粉蒸肉,以致上课老是走神,每每从四公、四婆家回来,只要哥哥不在家,我就去找那碗肉。但把家里翻个遍怎么都找不到,越是找不到就越馋,有时就缠着哥哥闹着要吃肉。

也不知过了多少天,家里散发出一股浓浓的恶臭,开始我们以为是死老鼠的腐臭,但怎么也找不到老鼠。最后哥哥踩着凳子,把挂在半空的吊篮拿下来,打开盖子一看,皱眉皱鼻地喊道:“天啊!”我迎着扑鼻的恶臭往篮里一探头,心里咯噔一下,身上的鸡皮疙瘩瞬时鼓了起来:我的妈呀,白糯糯的蛆爬满整个碗。我气极了,用小手捶着哥哥的胸膛,哭着喊着:“你不给我吃,小气包……”顿时,沮丧至极的哥哥抓着我的手也哭了起来,兄妹俩抱着哭成了一团。

时隔不久放寒假了,我们要去父母那里度假。坐了几个小时的长途班车又步行11公里的沙土路,灰头土脸跌跌撞撞地到了妈妈工作的地方——拉烈粮所。

一见到母亲,禁不住一头扑进母亲的怀抱,哭着告诉她那碗粉蒸肉的遭遇……母亲听后,鼻子一酸,眼里噙着泪花,一把将哥哥也搂进怀里,母子仨一任泪水簌簌奔流!

五十多年过去了,想起往事,看看今天,多少感慨涌上心头!几十年中,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经济在腾飞,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们不仅早已跨越了温饱线,现在正在向全民小康的目标发起最后冲刺,一个强盛的东方大国像太阳一样正在冉冉升起。现在别说是一碗粉蒸肉,就是满桌珍馐摆在面前也没谁觉得稀罕了。想着这一切,心中更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正确,更觉得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我又想起那一碗粉蒸肉的故事。是呀!那个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新闻推荐

“搭伙”养羊同致富 记都安瑶族自治县八达村党员韦任文

2005年,都安瑶族自治县永安镇八达村的党员韦任文买回4只羊,开始了创业之路。依靠自己摸索和请教村里的养羊能手,他逐步积累...

都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都安瑶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