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立足优势倾心帮扶 助推脱贫不忘初心 ——市民政局定点帮扶德雅村纪实 本报记者 韦立标 通讯员 陈 飞 黄 诚

河池日报 2017-11-01 21:48 大字
 

都安瑶族自治县澄江镇德雅村是市民政局定点帮扶单位,自2015年9月定点联系以来,该局党组立足优势,周密安排,狠抓落实,加快了德雅村脱贫的步伐。

德雅村距澄江镇政府所在地25公里,全村耕地面积2437亩,人均0.88亩,主要种植玉米、黄豆等作物,2016年人均收入2500元。全村有749户275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78户,贫困人口1079人。

接受帮扶任务后,市民政局及时成立了精准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全局定点帮扶工作。从2015年9月至今,先后安排唐秀勇、方宇担任德雅村“第一书记”,驻村开展工作。同时,抽调5名干部职工深入基层开展包村工作,确保了市县乡村四级配合协调、运转有效。

该局制订了《市民政局精准脱贫攻坚实施方案》,扎实开展各项工作。驻村入户前,组织工作队员参与业务培训,使其掌握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工作方法,促进工作开展。同时,及时组织工作队员进村入户开展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等工作,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全面完成德雅村720户2715人的精准识别工作。

随后,该局落实领导班子成员和干部职工包户责任制,建立健全定期汇报制度,要求“第一书记”每周汇报1次工作进展情况,每名帮扶干部职工记好工作日志。

定点联系以来,该局组织党员干部采取召开座谈会、入户走访等方式调研20多次,调查整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100多个,并有效解决。除了解决开展技术培训的相关费用外,工作队员驻村期间按每人每天50元予以补助,并解决驻村期间1部车辆的燃油费等问题,进一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目前,已开支工作经费近4万元。

德雅村地处大石山区,种植结构单一,加上土地贫瘠,农作物产量极低,农民增收以外出务工为主。该局把实现富民强村作为驻村帮扶的重点,扶持6万元成立德雅村聚印山种养专业合作社等3个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推动该村养殖业发展。扶持4.6万元,引导群众种植山葡萄1500亩,核桃1600亩,成功打造千亩核桃连片示范基地。2016年至2017年,该局投入31万元产业扶持金,大力发动群众发展养羊养牛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驻村开展帮扶工作以来,该局先后筹措和争取东莞市民政局及都安县有关部门资金近200万元,投入德雅村基础设施建设。其中,筹资或整合部门资金150万元新建建筑面积为850平方米的德雅村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篮球场、戏台等。10月10日,德雅村社区服务中心综合楼等工程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积极争取当地住建部门38.7万元,硬化加千至上卜2.64公里道路,建设垃圾焚烧炉1个。争取扶贫部门资金30万元,硬化村委至地农屯1公里的水泥路。筹措资金4万元资助地甲、地牙两个村民小组修建屯级路。筹措资金2万元资助德雅希望小学建设学生洗澡房。

理清脱贫致富发展思路。该局班子成员分批组织干部职工600多人次,到联系点与帮扶对象深入了解致贫原因,并面对面共商脱贫致富发展思路,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力争2017年实现全面脱贫。

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先后筹措资金2万元和价值3万元的物资,走访慰问全村39名五保对象、130名贫困学生等困难群众,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组织全局党员深入德雅村开展共建活动,慰问该村30名困难党员;组织全局干部开展“扶贫日”捐款活动,获捐爱心款4600元;为该村57名贫困生发放助学金11.4万元;给219户贫困户发放发展资金21.9万元。

新闻推荐

创新易地搬迁 发展扶贫产业 都安打造生态扶贫新模式

都安讯近年来,都安瑶族自治县加大产业开发扶持力度,走出一条易地扶贫搬迁与特色产业扶贫融合发展的生态扶贫之路。精准实施帮扶。完善精准结对帮扶工作机制,全县10054名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3.36万户...

都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都安瑶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