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哉美哉兰阳泉□ 韦秀观
清澈的兰阳泉。
兰阳泉边对山歌。
韦禄东 摄
兰阳群众准备民族美食迎接客人。
兰阳街。
都阳山脉到东兰县长江镇兰阳村回眸一笑,顿生眷恋,不仅将兰阳泉、巴盘泉、江中泉、友好泉、拉甘泉等一潭潭清泉轻轻安放到这里,还让决天王山、巴盘山、坤达山、弄更山、凤凰山、勾胆山等诸山围拢呈莲花状,千百年来守护这里。
任凭岁月沧桑,有泉水从身体流过,群山围护中的兰阳村活得自在而温润。
这里曾是500多年前东兰韦氏土司州署所在地,也是曾经的“狼兵故里”。东兰土司以武起家,认为兵强马壮才能保护自己,很多壮家孩子年纪轻轻就去当狼兵培养,练就了一身武功。明代抗倭时东兰狼兵的声威达到了鼎盛。郑若曾《江南兵略》载:“寇强民弱,非借俍兵不可。”《明代倭寇考略》云:“时倭患已极,征四方俍兵、土兵剿之。”《明英宗实录》云:“左、右两江土官地方,其狼兵素勇,为贼所惮。”有明代《山海经》之称的《赤雅》云:“狼兵鸷悍,天下称最。”明胡宗宪《筹海图编》载:“广西狼兵于今海内尤悍……东兰、那地、丹州之狼兵,能以少击众,十出而九胜。”《明史·兵志》云:“广西东兰、那地、南丹、归顺诸狼兵,宣力最多。”
“俍”是土官,“狼兵”就是“俍兵”的读白,明代狼兵是指壮族地区的土司兵。而《东兰县志》有“广西俍兵源自东兰,俍兵故里就在兰阳”的记载。
气势磅礴的决天王山,名字本身就带有“决胜凯旋的王者之师”的意思。兰阳村现今山上还保存有广西最早的土司狼兵训练基地,防御石墙、跑马道、瞭望台、巡逻道、宿营地、壕沟等遗迹轮廓仍清晰可辨,跃马骑射、刀影枪刺、布兵排阵的盛大场面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当年练兵比武的“嘿呼豪,哈呵豪,都有,哈呼豪”吆喝声变成了如今东兰、凤山一带的喝酒行令,包括那种发自内心深处崇武爱国的情怀,代代相传,日久弥坚,让人心潮澎湃,肃然起敬。
在中国乃至东亚战争史上,广西狼兵自古有“兵如狼,将如虎,中国第一雄军”之称,秉承“其兵可死而不可败”的坚强意志,气势如虹,屡建奇功。明朝,倭患横行而官军不能制服,朝廷征调东兰、那地、南丹等地土司兵加入抗倭。其中东兰第二十二任土司韦正宝、韦虎臣父子率兵马响应,韦正宝当场战死,韦虎臣戴孝继续作战,连战连捷,打得倭寇全军覆没,获钦赐“哀孝忠勇”匾额。广西狼兵始得威名。同时期的归顺州(今靖西市)土官之女瓦氏夫人率广西狼兵多次到东部沿海抗倭,被嘉靖皇帝封为二品夫人。明末,袁崇焕取得关宁大捷,1万多广西狼兵打败努尔哈赤13万铁骑。太平天国起义,凭借3万广西狼兵,横行大半个中国。清政府对外战争唯一一次大败法国军队,取得镇南关大捷,靠的就是广西狼兵。民国北伐时期,广西狼兵所在的第七军被称为钢军。之后的飞夺泸定桥、平型关大捷、台儿庄大捷、四平攻坚战等重大战役都有广西狼兵的影子。彭德怀元帅曾说:“广西猴子是桂军,猛如老虎恶如狼。”
而东兰以及兰阳泉所在的地方,有幸成为群英际会和勇士出征的土地。革命战争年代,东兰这片英雄的土地是广西农民运动的发祥地、右江革命根据地的腹心地,也是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领导右江革命斗争、举行百色起义的策源地。英雄辈出,前赴后继,从这里走出了韦国清、韦杰、覃健、韦祖珍、覃士冕等5位共和国第一代将军。
如今的兰阳圩,曾经的土司旧地和狼兵团练处,有泉水轻柔穿过。泉清树绿,红墙灰瓦,小桥连着溪岸,溪水连着每一户人家,绕过房子下的水泥柱子,与各家各户打个照面后,一路轻淌向村外,一头钻进稻花香里,与从纳洪村而来的溪水在村头相会,注入3公里之外的红水河,流向更遥远的彼岸。
街圩伴水走,水扶街圩行。漫步圩巷中,仿佛置身江南水乡里。也许,它就是江南水乡故意遗落的一股泉流、一条巷道。沿着溪水继续进入兰阳圩深处,穿过古老的巷道,一汪清澈凛冽的泉水赫然入目,水深一米左右,妩媚的泉水清澈透明,目光所及,直抵泉底,谁看了都想掬起一捧泉水放进嘴里。绿藻在水底微微地扭动着纤细的腰肢,小鱼在水藻间尽情地嬉戏。
它就是兰阳泉。泉井60平米见方,被条石砌成两个方形的水池,一内一外,泉流相通。靠里的井池为泉眼处,清澈的泉水从潭底的石缝间悠悠涌出,水面隐隐泛起一圈水的漩涡。
泉眼上边有两棵巨型古树覆盖。一棵是香樟,树形雄伟壮观,枝繁叶茂,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可以驱除蚊虫袭扰。另一棵是笔管榕,树冠开展,浓阴覆地,把整潭泉水庇护得严严实实。虽然树兜被条石和泥土围住了,但地底下一定盘根错节,构筑成泉眼坚固的保护网。
古树下有座神庙,供奉着土地爷,在水边还有兼顾供奉水神的功能。逢年过节,各家各户都携带酒肉到庙里祭祀,有时候还在这里举行盛大的山歌对唱活动。
兰阳泉就这样,默默见证着壮族民间最原始的宗教信仰和最古朴的民俗民风。
和许多地方一样,自古人类遇水而安,择水而居,临水而聚。兰阳泉成就了如今的兰阳村圩,也成就了曾经的州衙署治所。
志书记载,宋徽宗时期,韦景岱随大将军狄青大败侬智高,率师跟踪侬军残部,沿红水河而上,进入木兰都彝(今东兰县长乐镇坡豪村),设行辕扼守河道。后韦景岱儿子韦君朝撤行辕,正式立州署于坡豪,乃东兰州治之始。至明朝,韦景岱的孙子韦宴闹发现兰阳村这一带山环水绿,又有莲花状的群山围护,泉流四季不竭,村民旱涝不惧,于是将州府从坡豪迁往兰阳村,兰阳村便成为东兰新的州治所在地。不久,朝廷下达了正式任命书,使韦宴闹成为东兰真正土司的第一人,而其祖父两代都没有得到朝廷的正式任命。明史记载:“宋时有韦君朝者,居文兰峒为蛮长,传子宴闹。崇宁五年内附,因置兰州,以宴闹知州事,俾世其官。元改为东兰州,韦氏世袭如故”。元代,兰州改称东兰州。到明成化年,州治才迁到武篆镇的旧州屯,明嘉靖迁到现在的东兰县城。近几十年来,兰阳村一直是乡政府所在地,直到十多年前的一场轰轰烈烈的乡镇撤并,才并入长江镇,成为如今的一个行政村。
兰阳州署历经宋、元、明三朝16任土司369年,韦氏先祖们在这里度过了东兰土司建署以来将近一半的时光。
现今的兰阳村,还保存着土司的遗迹,一堵旧墙,衙门遗石,土司古墓,长眠在历史的长河中,偶尔会勾起人们对那段过往岁月的美好记忆。
走在兰阳街头,偶尔能在房前屋后发现一些石墩,虽然年代久远,但可看出这些石墩都雕刻有精美的图案,据说就是东兰土司在兰阳州署时的建筑遗物。
在村民韦家万的家中,存有一块石墩,这块石墩上部有一个凹坑,石墩方形的四面各雕刻着一种动物,可以看得出来是马、羊、猪、鹿的图案。这些石头在当地人的记忆中早就存在,但具体历经多少年月,已无法考究。
像兰阳村这样的壮族村落,过去人们建木房子,就是用很多个这样的石墩做墙基,在上面竖起顶梁柱,再用木头把这些柱子架构起来,围上木片或泥砖,盖上片瓦,就搭成了房子的基本框架:一层居牛羊,雅称“畜牧局”;二层住人口,雅称“人事局”;三层置粮食,雅称“粮食局”。如今到处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小楼房,有些还铺设仿古砖瓦。
尽管盖了小洋房,傍着清泉的兰阳街圩还是藏不住它别有的风味。
充盈着泉水气息的老街巷,清爽、湿润而明净。五色糯米饭,夹着一块肥亮透明的腊肉,用手捏着吃,味道香醇,肥而不腻,咬上一口,老土司的记忆全进了嘴里。
巷子里的兰阳人热情好客,心怀“能饮一杯无”的情愫,像一瓶瓶有年份的东兰高山黑墨米酒,打开瓶盖,一股绵长的醇香便飘逸而出,让人意味绵绵,心念念而数月不忘矣。
在兰阳,泉水泡茶是少不了的事。泉水味甘清冽,能消脂活血。呷一口大碗茶,茶香四溢,唇齿间流淌的全是兰阳泉的味道。
山歌是兰阳泉最初的韵味。每年壮族三月三,东兰、巴马、凤山、天峨、平果等地的山歌手带着自家的世传铜鼓,相邀聚会于兰阳泉边,举办盛大的山歌争霸赛,推选自己心目中的年度歌王、歌后。或举行古老的铜鼓舞表演,或集体祭祀社王和水神,共同演绎一场壮乡文化盛宴。“兰阳泉歌圩”,曾因此被列入广西山歌传承基地。
兰阳的铜鼓和它的山歌一样久负盛名,都在传扬着千年不老的天籁之音。仫佬族作家何述强到访过兰阳,在他的《一生中总要走近一口清泉》一文中写下的一段话,让我深深震撼:
“兰阳很可能是东兰铜鼓最多的地方,我曾经在县城访问过一个收藏有十多面铜鼓的老人,他叫韦万义,我跟他有过两次交谈,他向我展示了他收藏的铜鼓,向我讲述了铜鼓的故事。他那里有一面红铜鼓。他的叙述里出现了兰阳这个名字,似乎它的收藏跟兰阳密切相关。我从他那里得知,1958年大炼钢铁的时候,兰阳在一天内砸烂了200面铜鼓,整整拉走7辆大卡车。可想而知,兰阳一带的村落原来收藏有大量铜鼓。每个村庄都有铜鼓,没有铜鼓的村庄被称为‘冷乡冷土冷族’。也就是说,有了铜鼓,一切都会热起来,铜鼓敲击的声音就会让整个村庄,整片土地,整个族群瞬间热起来。所以,铜鼓成了维系乡土,维系村庄,维系族群的一个重要的器物。这次在榕树脚下看到的几面铜鼓,延续了这个血脉。铜鼓除了声音清越,还有着丰富的图案,造型大致相同,图案不同。鼓面、鼓身均有图案。除了太阳十二芒,还有翔鹭、武士、羽人、十二生肖等图案浮雕。最常见的还有青蛙。有些大青蛙上还背着小青蛙。这些是大家留意到的图案,被人忽略的是铜鼓里面的图案。这些图案有马匹,也有人物,线条简洁流畅,活泼通俗,与铜鼓面的浮雕图案厚重的风格不太一致。如此说来,铜鼓既有庄重的一面,也有欢快、调皮、生动灵活的另一面。”
兰阳铜鼓,只是东兰铜鼓的一个缩影。全世界馆藏传世铜鼓2400多面,其中我国馆藏1400面,广西馆藏900多面,而东兰占612面。“世界铜鼓在中国,中国铜鼓在广西,广西铜鼓在东兰”永远熨帖着老区人的心。
漫步在错落有致的古老村圩,一边听着清灵的泉水,一边品着清灵的山歌,踩一踩凉凉的青石板,身心好像都沁进兰阳泉水,幽静而安然。把金樽盛上美酒,推杯换盏间,千古风流尽杯中。此时的泉水和山歌相互应和着,彼此深深爱恋。泉水滋养了山歌的灵性和风雅,山歌荡漾在泉水上,边行走边吟唱,不知不觉忘了回家的路。
而时光,在这莲花形状的群山环抱里,在一潭清澈的泉井边,剪下了一段深深的停留——让人从纷繁俗世中解脱而出,活在泉水里,活在清澈而丰盈的每一个日子里。
以上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东兰县委宣传部提供。
新闻推荐
东兰讯3月21日,在东兰县武篆镇江平村同社屯,当地农民覃凤月(右)母女俩正在自家水田里忙着抛秧(如图)。“平时我和老公在江平街...
东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东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