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从新居开始 东兰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成效喜人 潘 剑
置身县城新的发展极,百事无需远行;和优质教育资源为伴,与品牌医院比邻;可览翠林波涛美景,拥有更多发展机会——这样的住所,你想不想拥有?
答案无疑是肯定的,而这样完美的住所正被东兰县数千户贫困家庭所拥有。来自切学乡板烈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牙侯兄住进了向阳新城移民安置点,就实现了这样的梦想。
近年来,东兰县加大易地移民搬迁力度,挪穷窝、拔穷根、奔富路,科学规划,超前布局,安排搬迁贫困户2527户10365人,贫困群众搬迁呼声高,政府部门产业配套优,居住向宜居转变,安居和乐业同步,贫困群众的幸福生活从这里开始。
搬迁入住成绩喜人。东兰进一步压实县党委、政府主体责任,落实安置点包点县级领导“八包”责任制,制定安置点“八包”工作倒排工期方案,挂图作战,清单管理,在确保安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采取超常规举措,增加施工人员,集中财力、人力、物力,采取“5+2、白+黑”,24小时轮班交叉施工,争分夺秒,全力以赴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同步推进移民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住房竣工率、投资完成率和搬迁入住率,确保按时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制定搬迁入住激励政策,安置房达到入住条件还未入住的,于2018年8月20日当天搬迁入住的,每户奖励200元慰问金和价值100元慰问物资。截至2018年12月30日,完成安置住房竣工2776套,累计完成搬迁入住2527户1036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439户10003人,同步搬迁88户362人),入住率94.1%,建档立卡搬迁入住率100%。圆满完成自治区下达的各项搬迁任务。
后续扶持产业发展强劲。该县立足实际,按照“一户一策”“一户一帮”“一户一档”等要求,与搬迁贫困户签订产业就业扶持协议、就业培训协议,通过合作社运营、“扶贫车间”、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移民自主创业等模式,多渠道筹措整合资金、资源、项目,抓好产业扶持、就业扶助、金融扶持、教育扶持、困难救助等服务工作,不断提升搬迁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拓宽搬迁群众的增收渠道。为了搞好后续扶持产业,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住得下、可发展”,该县主动与对口帮扶单位深圳龙华区企业对接,由该县无偿提供地皮,县财政出资建设好厂房,引进龙华企业到该县投资运营电子产品生产。如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东兰俊宏精密电子厂和东兰县易地扶贫搬迁后龙山就业基地,2018年6月8日投入生产,解决200人就业问题;投资4000多万元建设东兰长寿生态食品加工园区一期工程,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提供1000个就业岗位;把向阳新城移民安置小区负二层作为汉科电子加工厂扶贫车间,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提供300个就业岗位。逐步解决搬迁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扩大产业覆盖范围,惠及更多的搬迁群众。在三石镇建设东兰龙华高科技产业园(扶贫大车间),规划为搬迁群众提供2000个就业岗位。同时,在每一个乡镇建一个扶贫子车间,解决每一个有劳动能力家庭实现稳定就业。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打造专属品牌。重点发展优质三乌鸡养殖,实现三乌鸡养殖产业全覆盖。当年脱贫户每人扶持1000元,已脱贫或未脱贫户每户扶持1000元投入三乌鸡委托养殖,每投入1000元,当年就可获得利润192元。加大板栗、油茶、核桃、食用菌、“三特”水果、蔬菜、林下种养、水产养殖、地方优良禽畜品种养殖等特色主导产业,结合当地种植习惯和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实施以“品种、品质、品牌”为核心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加强劳务输出就业技能培训,多角度拓展就业空间。与劳务需求企业对接,开展好劳务输出技能培训,提高劳务输出质量。
如今,到城镇落户居住,到龙头企业甚至机关单位上班,享受城里人拥有的一切,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曾经靠山难吃山、靠水难吃水的移民搬迁户,正逐步从过去的困难群体向发展标兵转变,尊严而体面的新生活就在他们的脚下伸展开来……
新闻推荐
东兰讯1月17日至19日,东兰县“两会”期间,县融媒体中心创新宣传方式,除了电视、报纸等常规报道外,还首次通过广西云平台、微...
东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东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