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则思变、差则思勤。东兰县长乐镇永模村坡切库区的村民充分利用资源,闯出了一条致富路 摒弃等靠要 自强谋发展本报记者 韦玉厦 通讯员 潘剑

河池日报 2019-01-18 08:48 大字

从云贵高原奔腾而下,红水河一路向东。从天峨县往下,红水河就进入了革命老区东兰县。

沿江而下的,不只是滔滔江水,还有丰富的电能。东兰县作为岩滩水电站的库区,沿河群众为此作出了很大牺牲。土地是农民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电来了,他们却失去了田地。穷则思变、差则思勤,东兰县长乐镇永模村坡切屯的村民没有“等、靠、要”,而是因地制宜闯出了一条致富路。

“眼看着河水往上涨,淹没了田地。我们一度以为,以后吃饭难了。但是,党和国家的政策好,加上我们自己的勤劳,现在日子过得也不错。”说起库区,坡切屯的村民已能坦然面对。据了解,坡切屯有64户264人,是永模村15个自然屯中最大的自然屯。2015年,在脱贫攻坚精准识别中,该屯有3户12人是贫困户。在长乐镇,这里的贫困发生率是最低的。

过去,坡切屯背靠大山,村民们耕田种地,日出而作、日落而归,闲时就到河里捕鱼补贴家用。随着水电站的建设,田地被淹没,人均土地减少了,村民发展的脖子一下就被掐住了。

“那段时间,压力很大,如何继续发展,是我们村‘两委’班子的头等问题。”2005年当选为永模村“两委”带头人的陈亮如是说,“好在我们村的群众都很勤劳,只要肯努力,日子总会变好的。”

面对人均耕地少的实际,村民们明白:单靠种地,生活不会富裕,等、靠、要没有出息。因此,除了依托政府的“输血”外,坡切屯的群众还进行了自我“造血”,他们紧跟时代步伐,紧贴政策走向,敢闯、敢干、敢拼。

2007年初,东兰县利用“东桑西移”工程,引导和动员农民发展桑蚕产业。坡切屯村民和周边群众一起,在仅有的土地上种桑养蚕。“借助政策,我把家里仅剩的荒地开垦,种上了三分地的桑树。”村民覃善海回忆起当年的决定时,脸上挂着笑容。那年,覃善海挣了2000多元,成了屯里的桑蚕大户。尝到甜头后,他趁势扩大规模。在带头人的影响下,永模村的村民也积极加入到种桑养蚕的行列中,全村桑蚕年产值从2007年的2万元发展到2016年的370多万元。正因此,永模村连续8年被东兰县评为“桑蚕生产先进单位”。

从解决温饱到摆脱贫困,再到如今的致富屯,坡切屯的发展离不开那些敢拼、敢闯、敢干的村民们。与覃善海一样,还有覃善俊、覃善军、覃传先、覃传新等村民,他们团结协作,共同寻找致富的路子。2010年,该屯村民利用库区水资源发展网箱养鱼1000多亩,并于2012年成立坡豪湖自然综合养殖专业合作社。2013年,该合作社捕获各种鱼类12万公斤,销售总收入达69万余元,有效地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

利用剩余的荒岭坡地种桑养蚕,利用库区水面养鱼,利用参加培训学到的技术或自办加工、维修等店铺,或到广东、海南等地务工……在你追我赶的拼搏精神推动下,坡切屯家家户户都建起了新楼房。

2014年,村屯道路全部开通并硬化,坡豪湖周边居民房屋统一立面装修、实现道路亮化,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打造了别具一格的移民新村。2014年以来,永模村获得了自治区级“生态文明村”“重点旅游扶贫村”等荣誉称号,陈亮也被评为岩滩电站库区移民工作的先进典型。

因紧靠坡豪湖,2014年,坡切屯被纳入坡豪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迎来了一次大发展机遇。如今,村民的土地被盘活,在收地租的同时,很多村民加入公园建设大军,又多了一笔收入。

傍晚时分,在夕阳的照耀下,坡切屯前的红水河河面上,衬映着色彩斑斓的天空,景色更加迷人。“我们在这里安居乐业,在养生圣地平静生活,真的太幸福了!”陈亮笑着说。

新闻推荐

唐云舒深入东兰调研时要求 发展产业促农增收 做好群众生活保障

本报讯(首席记者黄开均通讯员潘剑)1月6日,市长唐云舒深入东兰县就脱贫攻坚工作进行调研。唐云舒要求,大力发展“十大百万”扶...

东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东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