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东金 文化摇篮韦峙鸿

河池日报 2019-01-11 09:43 大字

去过日本的人肯定要去东京,对它的印象是高大上,因为它代表着现代、繁华、富裕。去东兰也有一个一定要去的地方,那就是“东金”,“东金片”是东兰人的一个习惯称呼,是指东兰镇长江金谷这一线的地方,古时称“长江哨”。红水河把它们串在一起,巴英河水把它们哺育成长,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人文天堂,在这里你会体会到大家闺秀的纯朴和美丽。早在明朝时韦氏土司韦虎臣曾有“东兰十二哨,长江不一般”的感叹。

一个初秋下午,应作家廖庆堂的邀约,我和文友牙锋、韦英龙从金城江出发经南丹吾隘进入东金片。仰望群山,满眼绿意,蜿蜒绵长的公路像一条灰褐色巨蟒驮着甲壳虫般的小车,匍匐环绕过一座座翠绿的高山,不时钻进一条条幽暗的隧道,如穿过深邃大山的心脏。仅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就到达东金片,眼前红水河水面宽阔,像一条明静透明的蛇,穿行于东金片的山水间,河水静静地流着,明静的水面上倒映着蓝天白云和两岸的树木,就像一幅大自然的风景画。同行的廖作家忙介绍不停:红水河贯穿于东金片的巴畴、长江、兰阳等地,是东金片的母亲河,也是骆越文化的发源地;骆越文化中的铜鼓文化、蛙婆文化、山歌文化、稻作文化、棉纺织文化、航运文化、龙舟文化、冶炼制造文化、巫文化、神文化、玉器文化、柱子崇拜文化等对中华文明、东南亚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特别巴畴的蛙婆文化(壮族人叫蚂拐文化)、山歌文化,兰阳的土司文化、铜鼓文化尤为有名,同时兰阳是东兰韦氏土司十二代土司衙门处地,历经三百多年,所以这一带保存着丰富多彩的壮民族的风俗文化和历史人文景观。铜鼓文化、蚂拐文化、山歌长排歌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蚂拐节被国家民委、文化部等部委评为最具民族特色的节庆;这段红水河随处可见令人心醉的神情,寡山、皇帝岩、断天崖、狩猎山、兰阳泉、三佛山、狼兵训练场、益寿桥等都属于东金线红水河上游的景点。每一个景点,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寡山,在诉说一曲凄美的爱情故事,传说七月七一对男女上寡山许愿,突下大雨涨大水,把情郎冲走,从此女方就坚守贞洁,在此等待自己的情人,永生不嫁。皇帝岩,是一处通天的地方,每当要改朝换代时山上的石头都会自然脱落,当地群众称开门迎仙,预示要改朝换代了。三佛山,庆远府志记载“三峰特立,形如坐佛,因名”。

听了廖作家的介绍,我激动万分。生活在大山的我,本来心中一直暗恋着青山绿水曲水流觞的神韵。骨子里那一份痴痴的缱绻情愫,于无数个梦里翻山越岭让灵魂栖息在密林深处。我喜欢高山流水的柔情缠绵,喜欢悬崖峭壁的风骨孤傲,喜欢曲径通幽处那一份静谧清灵,喜欢拾阶而上的那一份自信高远,喜欢站在高山之巅俯瞰大地的那一份高傲淡泊。汽车爬到山顶,眼望茫茫群山,我心潮澎湃,潜意识里对山崇拜,此刻化为对东金片产生敬畏。放眼望去,一个又一个山包接连起伏,深深地含纳了东金片的山的特色——延绵不断,不见边沿。被广阔的绿所覆盖的一座座山峰,逐个高了起来,在阳光下,高低起伏、绵延不断,越来越远,渐渐地就被缥缈的云雾所囊括了,给我留下的,仅仅是无限的遐想与向往。

经过两个半小时骑行,抵达巴英屯,这里是蛙婆文化的策源地,有一片宽广的蚂拐广场。壮族人把青蛙叫蚂拐,当地对蚂拐的崇拜源起于一个传说:一个叫东林的小青年因蛙声吵扰到他而伤害了蚂拐,被青蛙女神惩罚,使人间遭大难而被大家责怪他,到最后他醒悟恳求蛙婆女神谅解保佑,从而免遭大难,获得丰收和幸福。从此,红水河沿岸的壮族人年年要过蚂拐节,祭祀蚂拐。村寨通过祭祀蚂拐,祈求年年风调雨顺,岁岁五谷丰登,四季六畜兴旺。

我们顺着广场向河面上的廊桥走去,望着红色的廊桥,我突然记起一名家描写廊桥的诗:"一带长廊护拱桥,谁遗奇迹撼今朝?溪流不识人间巧,疑是飞虹头上飘。"俯视小河,只见河水清澈见底,仿佛是一条迂回的明带,高高的山倒映在绿绿的水中,这么恬静,这么美好。前年蚂拐节我随廖作家到此,对当地群众按风俗自导的祭祀蚂拐的仪式印象深刻,那是二月初二,蚂拐广场上人山人海,一片欢腾。早饭后,屯里响起三声“地炮”,青年们就扛上四面铜鼓上村边高坡上敲打,直到傍晚才回家。葬蚂拐前,外村赶热闹的后生源源而来。晚上全屯男女老少汇集纸幡下,举行葬蚂拐仪式。由一老者念诵祭词,埋葬新蚂拐。此时,两位老翁在手持棍棒的“蚂拐仔”的护卫下走进人群中,众人自动让出一条三四米宽的过道来。约定俗成,这条过道一直到散场也无人敢去侵犯。“蚂拐公”和“蚂拐婆”过过道和巡垌一周之后,即悄然离去。“蚂拐仔”们则留下维护秩序。之后,过道上出现“算命先生”“渔翁”“卖药郎”等几个角色,按角色持道具作兴表演,接着两男两女在过道上齐唱赶鬼歌,最后是对歌。那是群众最开心的时光,不分男女,只要你会唱歌就可以参与其中,一对对青年男女肩并着肩在山上对歌,四面八方的群众向山上聚集,把一对对歌手团团围住,晚上满山遍野亮着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点点星光,那是歌手们打的手电筒,他们一直唱着,唱到天亮。

傍晚时分我们抵达巴畴乡拉甫屯,在一家老乡家吃饭。村里的群众很热情,好客的主人家都会绞尽脑汁,杀猪宰羊,备上好酒好菜,摆布了满桌的鸡猪鸭鱼,每一种菜都意义非凡:蒸菜冒着热气,象征着日子蒸蒸日上;肉圆子圆圆滚滚,象征着圆圆满满;红水河鱼呢,品种多样,样样清爽可口。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齐聚一堂,席间主客之间时而热情敬酒,时而猜拳打码,时而对起山歌,那壮歌句句精彩,意味深长,让客人和主人一下子拉近了距离。一家未吃完下家又在等待我们光顾,我们变成群众的嘉宾。好友联锋文锦兄弟老早回家准备了一大长桌丰盛的夜宵。席间,村里响起了喧闹的铜鼓声,我们向门外一望,两排铜鼓排列在门外,一排四面,几个老人正排列着敲着铜鼓,动作是那么麻利,协调,欢乐的气氛溢满乡间。一阵清凉的夜风轻轻掠过,它似一壶老酒,将屋后的树、竹、田野里的庄稼灌醉,它们摇摆着,发出欢快、活泼的“沙沙”声,田地里的虫声此起彼落,远处传来几声狗叫,和铜鼓声交织在一起,演奏出一首独一无二的生活交响曲。

传说壮族的老祖宗在天上,把老祖宗拜为神,所以壮人崇拜神仙。老祖宗把壮家安置在山岭上,这样天和地的距很近,方便照看自己的子孙,后来山岭上的人家多了,老祖宗就把山岭削低,山岭的一些地方由于没有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照耀变黑暗。不久黑暗的角落里长出了毒虫、恶兽、妖魔鬼怪,一到晚上它们十分猖狂,但人们却无法消灭它们。壮人托风大哥上天去求老祖宗把星星摘下来,照亮黑暗的角落,这样毒虫、恶兽、妖魔鬼怪就无法躲藏了。老祖宗说:“我给你们造一种星星放在地上,它比天上的星星更神奇”,它的名字叫“铜鼓”,是你们忠诚的卫士,它不但可以赶走毒虫、恶兽和妖魔鬼怪,还可以领着你们唱歌跳舞”。于是铜鼓与壮人结缘,也造就了东兰"铜鼓之乡",目前世界有传世铜鼓2300多面,中国现存1400多面,东兰县境内民间收藏的传世铜鼓达612面,超过世界传世铜鼓藏量的三分之一,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铜鼓之乡”,而且大部分今布在这东金线的农家深院里。铜鼓成为他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他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铜鼓文化。

伴着动听的生活交响曲,月亮慢慢爬上夜空,此时月亮像一颗稀有的珍珠,镶嵌在天上。月光像一片轻柔的白纱,将村子包围起来,整个村庄都沐浴在这柔和的月光里。月光下只有那娇嫩的花儿在开放,浓郁的花香在飘动。几个老乡自动分成两组,主动成为我们的师傅,专注地为我们示范,教我们如何抓锤击鼓,如何保持节奏和协调,他们动作是那么麻利协调,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演出一曲优美的铜鼓交响乐。夜深了,可是我们都没有睡意,大家都沉迷于乡村给我们带来的满足与欢乐,品味着乡村的富裕与幸福。

第二天一早,我早起,走出家门,早晨的拉甫是多么迷人,白茫茫的一片大雾,好像天上的云来到了人间,覆盖了整个世界。远处的树、楼房都望不见了,人看不出5米远,但却能听到人的说话声、脚步声,还有悦耳的鸡鸣鸟叫声。阿姨在雾中小心翼翼地骑着自行车,好像天上的仙女下凡;大叔骑着摩托车从雾中穿过,好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腾云驾雾,一晃就消失了。雾虽然没有大雪壮观,没有小雨缠绵,但它却十分温柔、朴素。无论近看、远看,它都似一层白色的幕布,柔柔地披在大自然的每一个角落。如果说大自然是诗画的源泉,那么晨雾就是大自然中的一幅佳作。七点太阳终于从云雾中破出,随着太阳的升起雾也渐渐地消失了。地上的泥土湿漉漉的,花草的叶子上有无数颗晶莹透亮的小珠,似颗颗珍珠,那是雾留给大地的礼物。远处的田里近处的地里农民们正在忙碌收割着一年来的收获。

由于第二天要上班,中午我们告别乡亲,我们的心却永远留在拉甫,留在东金片,与东金片人民一道感受社会经济发展,感受这里的文化人文,人民的幸福生活。鼓声、码声和歌声永远刻在我们每个人的脑海里,因为它不仅反映东金片人民的纯朴好客和历史文化的厚重,更体现骆越文化的内涵和本质,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

新闻推荐

相聚红色东兰 共谋绿色发展

东兰讯12月19日,来自贵州、广西两省区二十个县(市、区)的政协领导、委员和应邀嘉宾共149人聚集东兰县开展联谊活动,就进一步...

东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东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