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提升耕地地力、调整种植结构、推广农机耕作 出实招稳定粮食增长

广西日报 2021-12-14 07:53 大字

本报记者廖庆凌通讯员韦哲

“今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到38.72万亩,产量预计达7.44万吨,群众的粮食供给绝对是绰绰有余。”12月11日,大化瑶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技术员覃杰在接受采访时说。

一个土地稀少贫瘠,曾被认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大石山区,如何让粮食盛满群众的饭碗,加快乡村振兴步伐?覃杰透露:“这是我们大力实施粮食稳定增产工程,推广田地改良、机技融合,狠抓粮食优质生产的结果,大化还获得‘广西耕地质量提升技术示范县’称号。”

实施旱地改为水田耕地提质改造项目,给山里的粮食生产带来转型增收。六也乡弄茶村村民黄规玲告诉笔者:“我们祖祖辈辈都种植玉米,今年吃上香喷喷的大米饭了。玉米和大米亩产都在500公斤左右,但1公斤玉米2.8元,1公斤大米6元,种植大米显然效益好多了。”

去年,大化在弄茶屯实施“旱改水”项目,开展土地平整,提升耕地地力,配套建设水利设施,从溶洞里抽出的清水,解决稻田的用水问题。今年屯里种植水稻70多亩。

弄茶村村党支书黄浩前介绍,项目施工单位以每亩年租金500元将已改造的水田承包下来示范种植水稻,并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改良土壤。待形成稳定的生产能力后,移交给当地群众。群众自己种植的,每亩给予耕地补助150元、育苗补助60元,并支付人工费200元。

大化共投资1878.2万元,在六也乡弄茶村、华善村及贡川乡什陇村等村,选择地势相对平坦的有充足水源的地块实施“旱改水”项目共6000多亩,改善生产条件,调整种植结构,助力农民增收。

高标准农田建设也为大化农村群众带来不少实惠。去年以来,大化投资6000多万元,在大化镇景山村、敦肃村,板升乡升平村、六也乡华善村及都阳镇满江村等近20个村,建设高标准农田4万亩,还修建田间道路90多条,为提高农田生产能力打好基础。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田地不因排水不畅而受淹,机械化程度提高,运输成本降低。”覃杰说,“敦肃村蔗农种植的糖料蔗每亩增产约0.5吨,且砍运成本减少约80元,两项算下来,糖料蔗每亩增收300多元。”

推广使用农机耕作,是大化促进粮食增产的又一个有效措施。

该县组织20个农机服务队,投入拖拉机、插秧机、无人机等各类农机具8000多台次,完成机耕面积21.54万亩。

作为广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示范县,该县注重科学种植,努力让农民用科技种出优质粮食。积极推广水稻抛秧栽培、水气平衡栽培、“三控”施肥等良法,年推广面积13万余亩;推广玉米免耕栽培、“一增三改”等良法,年推广面积近50万亩。

据统计,今年1—9月,该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85元,比2015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057元,这与粮食的优质生产增收是分不开的。

新闻推荐

整治培训乱象 规范市场秩序

大化讯为进一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托管机构的经营行为,净化培训机构市场环境,近日,大化瑶族自治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全县范围...

大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大化瑶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