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居化:优化空间解码振兴效能 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调查·二峨山下的大化之“化”②

眉山日报 2021-09-19 16:32 大字

孕育着产业与人口集聚希望与生机的大化小城“大花市”。

□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成

通讯员 何俊男 文/图

“结伙营生,聚居成市”,人类自古以来乐此不疲。

大到建设现代化强国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小到乡村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速改善在乡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新型城镇化都是一道必须跨越的世纪门槛。

“到底有没有一条切合丘区农村实际的城镇化路子,能让绝大多数农民既可离土不离乡,又能尽快尽好地过上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大化人很早就发出了这样的诘问。

小城镇建设试点,最早拨动大化干部群众心头那根弦——镇域内多圈层多样化适度规模聚居。

1996年10月,大化镇被列为全省第四批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当时刚好大化撤乡建镇,不久邻近的松林、府君两乡并入辖区。在试点项目支撑下,镇政府驻地——大花市,场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工商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乡”改“镇”和镇域范围扩大,更增添了大化寻求新的发展突破口的紧迫感。打造一个街道整洁漂亮、商贸发达、富有招商吸引力、堪当全镇经济文化中心重任的小城镇,并依托小城镇拉动镇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为大化镇最初的“突围”梦想。

新村建设试点,把这个“突围”梦想往乡村深处推进了关键的一大步。

2006年夏季,大化镇掀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潮。一手抓“一村一品”产业发展,一手抓“劳动新村”“红塔新村”等聚居点建设试点,开启了镇域新型聚居点布局与建设探索。

原劳动村(今已同寒保村合并为劳动社区)的“稻—鱼—果”,原红塔村(今已同正义村合并为正义村)的“稻—鱼—竹”,在农民新村建设促动下迅猛发展。加上新村建设试点项目奖补支持、基础设施优先配套吸引、两个聚居点辐射带动周边农房风貌改造,“劳动人家”“竹海渔村”的初级聚居村镇风貌渐次呈现出来。

两年间,两村共有954个农户搬进或就近融入新村聚居点,过上了居住环境与收入渠道大大改善的好日子。

这次尝试让大化镇党政一班人极为振奋,同时也引发更多更深的思考。“越来越大的大化小城对人口的集聚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劳动、红塔群众建新村热情很高,而且收入居住稳步改善,这些新形势让我们更加坚信——不搞‘赶农进城’‘异地减农’,我们的大多数农民就在本镇范围内同样可以实现城镇化!”

于是,大化镇在那个时候就大胆地提出了“镇域内就近适度规模聚居”的思路,主张追求“综合城镇化率”,除了鼓励有条件有意愿的农民自由移居大中城市之外,重点还是眼睛向内,务实加速引导农户进入场镇、农民新村、老乡场、其他较大规模自然村落等聚居村镇生活,尽早、尽多地享受到较好的“四基”配套福利,并流转承包地就地转移从事非农产业。

方向明确,路在何方?2007年搞道路“村村通”“户户通”规划时的一次入户调查摸底,让大化镇认识到了集居化的“牛鼻子”地位和作用,从而洞开了丘区乡镇新型城镇化的行动路径。

“在农户散居状态下,这个路就这么一直‘通’下去,得要多少钱、多少地啊?修起来利用率会有多高?”时任大化镇党委相关负责人当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提出这样的疑问。

当时该镇做过一次逐村逐户测量统计,从村道到散居的6000余个农户(约占全镇居民总户数8600户的70%),“阡陌交通”加起来总里程超过1万公里。不少单家独户一户连接路就需修12-18公里。

“但是,如果聚居度高,情况就不同了,从村道连接到我们早期规划确定的大大小小48个聚居点,镇域道路修建总里程不超过2000公里。这还只是修路,还有自来水、天然气、宽带线、污水管网、环卫设施呢?”上述负责人说,“投资、用地、后续管护运行、周期利用率姑且不论,关键的问题就是担心——如此庞大的投入年复一年地投进去,多数村民却依旧守着碎化低效的土地,过着并不宜居幸福的日子啊!”

2008年冬,抓住地震灾后重建的契机,大化镇着手编制乡村建设规划。以大化小城为镇域人口集聚核心功能区,联村规划的100户以上特色新村聚居点为片区农户就近集居的承载主体,保留并改造两个老乡场和一批较大较好老村落,重塑“多圈层多样化小组团镇域聚居点”格局。同时,按照村庄现实条件、发展规划和群众意愿,制订出了中长期推进计划。

整村集居,水利新村成为这一蓝图的破题之作。(下转02版)

新闻推荐

2、3版中缝工程完工公告

大化瑶族自治县城门至古肖路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现已竣工验收,并已审计完成,工程无质量问题并移交项目业主,施工单位将撤出本工...

大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大化瑶族自治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