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惠党恩,大化雅龙乡温和村告别极贫,变回“温和”模样 苦日子真正变“温和”本报记者 田敏 张锐锐 通讯员 覃文军

河池日报 2020-05-02 05:44 大字

大化瑶族自治县雅龙乡温和村,名曰“温和”,实则典型的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硬骨头”。在“锅一块”“碗一块”的贫瘠土地上,该村贫困发生率最高时达55%,去年初仍高达31%。

2015年,自治区政府办公厅选定温和村作为对口扶贫村,并挑选精干人马驻村开展扶贫。在自治区领导的关怀下,在自治区政府办公厅等力量的帮扶下,大化雅龙乡温和村由极贫变回“温和”模样。

去年底,温和村贫困发生率降至1.67%,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的历史性突破。

温和村告别极贫,苦日子真正变“温和”。

“粮改饲”让贫瘠土地变珍贵

2015年以来,自治区领导曾多次到温和村指导慰问,为脱贫之路把好脉、掌准舵。经过多方调研,大化县委、县人民政府引导温和村在“种”方面做文章,改变种植方式,大力推行“粮改饲”项目,让贫瘠的土地变得珍贵起来。

温和村依托村级肉牛养殖示范场大量收购全株玉米和牧草的优势,积极引导村民不再种植产量低、抗旱差、易倒伏、效益低的传统玉米,而是改种生长周期短、抗旱抗风、产量高的“全株玉米”或优质牧草。“全株玉米”或优质牧草种植出来后,农户可以用来喂养牛羊,也可以出售给村级肉牛养殖示范场。

据介绍,种植1亩传统玉米,1年收入仅有600元,而种植“全株玉米”或优质牧草,1年收入可达1400元。优质牧草种植1次,每年可以收割4次,并可以连续3年不用种植,仍有收获,大大降低了种植成本。2018年,温和村共种植“全株玉米”350亩、优质牧草150亩;2019年,增种优质牧草200亩,农户增收明显。

“联建联养”打造“造血式”扶贫

温和村弄仍屯历来有饲养肉牛的传统。扶贫工组队调研发现,农户散养的土牛,由于品质不好、管理不到位、喂养不科学,一般需要2年才能出栏。而且由于防疫和治疗不到位,还时有牛病死的现象。引导群众改变养殖方式势在必行。

2018年11月,在上级部门支持下,雅龙乡、温和村两级党组织在推行“粮改饲”项目、打造养殖牧草体系的基础上,在大化创新推行“联建联养”扶贫产业发展模式,(下转第三版)

新闻推荐

大化瑶族自治县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拍卖出让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等相关法律...

大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大化瑶族自治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