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牛”带产 围“牛”脱贫 大化瑶族自治县肉牛扶贫产业发展纪实 黄 炼

河池日报 2020-03-28 05:57 大字

仲春时节,走进大化瑶族自治县都阳镇武城村,位于该村城六屯的肉牛扶贫养殖基地内,养殖场管理员、村委副主任黄龙正带领贫困户韦民用水管冲洗牛棚每一个角落。

雅龙乡胜利村弄代肉牛扶贫养殖场由当地能人蒙建祥带动贫困户共同发展。去年底,养殖场出栏44头西门达尔肉牛,按公司协议保价回收。扣除持续发展本金后,入股的109户贫困户每户得到入股分红1000元。

这是大化县把肉牛养殖产业作为扶贫主导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见证着大化县大力整合扶贫资金发展脱贫产业的科学决策和初步效益。

谋划产业遭遇尴尬

2015年底,大化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44万人,贫困发生率25.8%。该县特色产业不优,扶贫产业现代化、专业化水平差,品牌效应带动弱。

为如期实现2020年脱贫摘帽目标,实现贫困村集体经济破“零”,实现贫困户产业覆盖收益,该县拿出将近1亿元财政统筹整合资金,下拨给92个贫困村每村50万元,66个非贫困村每村25万元作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金,对未脱贫户和脱贫户实行差异化产业以奖代补政策,即贫困户户均不超过1万元,脱贫户户均不超过0.5万元,支持发展村集体产业,带动贫困户受益。

然而,乡、村两级干部面临的窘境从以前“没钱实施项目”到现在“有钱不会花”。一方面,他们难以找到收益合适的产业项目,另一方面,干部不敢随意乱动扶贫产业资金,担心资金投资不当会“缩水”,致使资金下达数月仍趴在账上“睡大觉”。产业扶贫和实现增收以及扶持资金的高效利用一时陷入尴尬境地。

科学决策破解难题

大化县石山面积占90%,人均耕地不足0.8亩,自古有“无牛无羊不成家”的传统观念。由于传统式、粗放式、家庭式养殖,缺乏品种改良和科学饲养,全县肉牛一直没有形成产业链和规范的交易市场。

经过广泛研讨和征集意见,该县通过贫困户自主发展和联建联养扶贫养殖场两种途径,解决贫困户产业发展难题,以奖代补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投入财政资金建立联建联养扶贫养殖场,解决大石山区产业发展无资金、无技术、无资源等困难,通过轮值共管带动无劳力、弱劳力、外出务工贫困户参与扶贫养殖场发展产业。

在资金筹措过程中,经反复与群众征求意见,贫困户自愿将闲置的户均不超过1万元产业扶持资金集中起来,通过“党旗引领·联建联养”模式,统一发展肉牛养殖产业。为确保扶贫资金安全和贫困户受益,决定由大化县农村投资经营有限公司作为承载主体,将整合的贫困户产业扶持资金和村集体产业扶贫资金,委托给大化县农村投资经营有限公司代购牛种,统一放到扶贫养殖场轮值共管。协议约定,贫困户每年获得收益不低于本金的10%,村集体获得不低于4%的收益。

强化管理推广模式

为强化管理,大化县成立肉牛产业发展办公室,抽调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组成专门团队,指导监督肉牛养殖场的运营。2018年,大化县成功引进产业龙头企业到大化置业,即引进贵州万牛集团到大化县发展肉牛产业,创建六恩肉牛扶贫产业核心示范区。目前,示范区建设标准化牛舍5栋6000平方米,配套种植人工牧草600亩,已育肥第一批肉牛520头。同时,引进广西回原牧业有限公司为全县扶贫养殖场提供优质新疆褐牛3088头,并为全县养殖场提供技术服务,报价回收全县养殖场肉牛。全县121个肉牛扶贫养殖场,采购投放肉牛6000头。

“我们推广‘党旗引领·联建联养’产业扶贫模式,全面铺开组织联引、多户联建、轮值联养、效益联享和统一进苗、统一培训、统一防疫、统一管护、统一销售的养殖模式,组织贫困户发展肉牛养殖,破解贫困群众增收难题。”副县长王丹华说。

利益联结助农增收

该县以“1个固定管理员+每日1户或2户农户轮流出工”的方式联养联种,若群众不能出工出力,可委托他人或每日出资60元,请人代替其出工出力,节省劳力成本。

为实现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壮大发展养牛产业,除了贫困户获得的收益外,大化县探索出两种助农增收模式。即搭建“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由牧业公司与村集体签订购销协议,由村集体组织贫困户入股企业养殖;搭建“能人+村集体+农户”模式,由能人代购种牛,与贫困户一起租用扶贫车间发展养殖。目前,该县肉牛存栏3.72万头,覆盖23.83%贫困人口。

“以‘牛’带产,围‘牛’脱贫,打响肉牛品牌,让贫困群众寻找到一条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路子。”县委书记杨龙文信心十足地说。

新闻推荐

起步就是冲刺 开局就是决战 大化向决战脱贫攻坚发起总攻

大化讯今年来,大化瑶族自治县上下团结一心,牢固树立“脱贫打不赢、一切等于零”的思想,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

大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大化瑶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