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石山搬到沿海 成为民族团结典范 东山村的致富故事
本报记者蓝永前
26年前,一群壮族和瑶族同胞举家从大石山区搬迁到沿海地区;16年前,在党组织的帮助下,他们成立行政村;如今,全村237户,家家户户过上好日子。曾经的荒山野岭,变成了美丽家园,这个村就是北海市银海区平阳镇东山村,它的沧桑巨变,见证民族团结之花的绚丽绽放。
近日,在东山村村委办公室。61岁的村支书唐冠飞向记者讲述东山村的故事。
1993年,35岁的唐冠飞和他的一群壮族、瑶族老乡,响应国家扶贫政策,从“九分石头一分地”的大化瑶族自治县大石山区走了出来,来到北海市银海区平阳镇东星村安营扎寨。此前,在大石山里,他们几乎年年都断粮1-2个月,需要东借一斤西借一袋玉米度过青黄不接的季节。
到北海初期,唐冠飞等搬迁群众在农业公司思创公司工作,后来该公司倒闭。2003年,为解决搬迁群众落户的问题,当地政府决定在东星村委部分土地上成立北海市唯一一个以少数民族为主要人口的行政村。为将该村建设到和周边汉族村相等水平,村名定为“东山村”,寓意“东山再起”。
建村之初,村民除在大石山地区时种植玉米等传统经济作物的习惯外,其他经济作物均不会种植,更谈不上发展养殖产业。北海各级党委政府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对该村进行帮扶,先后资助469.8万元引导和扶持村民发展大棚农业、生猪养殖业和龟鳖养殖业。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指导下,东山村积极挖掘自身的“特色资源”。他们都来自大化瑶族自治县,那里有着传统的“壮族三月三”“瑶族祝著节”等民俗活动,许多村民能歌善舞,会做五色糯米饭。于是,逢年过节,东山村办起以壮、瑶族为主演、主厨的民俗文艺表演、长桌宴,以及手工艺、体育比赛等,在当地形成独特的文化。随着北海市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该村的文化特色,成为周边村镇举行活动的一道风景。
比如,东山村与石桥塘村结成对子,每年三月三在石桥塘村举办活动,东山村负责民俗表演、长桌宴,以此吸引游客到石桥塘旅游,促进石桥塘民宿业的发展。每年东山村都能拿到好几万元的出场费和产品销售收入,促进两村的经济发展。
忆往昔,唐冠飞感慨地说,他的两个儿子,老大于2014年成为东山村第一名大学生,老二接着也考上了大学。今年,村里又出了大学生,韦萍贵考上广西师范大学。至此,该村已有41名大学生。目前,全村237户1083人中,已盖楼房的农户达85%以上,63户购买小汽车,有的村民还当上皮革、绳缆厂或广告公司老板,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真正实现建村的初衷。
东山村建村16年来,由原来的一穷二白,发展到如今大多数的群众已过上幸福小康生活。2015年该村成功摘去贫困村帽,2017年人均纯收入达到银海区平均水平,8200元/人。该村不仅走上了富裕的道路,还与周边村落的原住居民打成一片,相互婚嫁的青年达到27对。
近年来,东山村先后被评为自治区级的五星级党组织、新农村百村建设示范村、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清洁乡村示范点和市、区、镇三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以该村为题材制作的电教片《东山村的故事》获得自治区党员教育片优秀奖。2018年底,该村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村”。
新闻推荐
大化讯今年以来,大化瑶族自治县多举措推动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更便民、惠民、利民,确保购机补贴政策落实好、执行好。该县充分...
大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大化瑶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