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满一湖山歌黄高德

河池日报 2019-04-08 01:00 大字

“山歌好比春江水”。在我的潜意识里,山歌唱响的地方,必定有江有河。反过来,江河奔流处,即使小溪潺潺,自然孕育、滋养山歌。

岩滩电站建成后,野性的红水河由一个狂放不羁的汉子,到这里变成了一个温婉羞涩的少妇。看着库区一湖洋洋乎大观的水面,文人骚客感慨万端,豪情顿生。而我看到的,听到的,却是一湖清越悠扬的山歌。

我的故乡羌圩是山歌之乡。大化瑶族自治县成立之前,羌圩属于巴马。现在的岩滩镇、乙圩乡那时大部分都是大羌圩的范畴。岩滩一带的红水河段是巴马和都安的界河。山歌,饿当不得饭吃,冷当不得衣穿,但它却是人们表情达意最佳的寄托方式。尤其是在艰难的岁月里,山歌可以作为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唱几句山歌,便可忘却一切烦恼,迈过坎坎坷坷。对于山歌,我只是一个旁观者,一个过客,但还是引故乡的山歌为自豪。故乡的山歌,造就了一代歌王——广西山歌学会会长覃承勤,那是我的三舅爷。我曾问舅爷,你的山歌是哪里学来的。他说,是你母亲传的呀!也是红水河的水酿出来的。舅爷山歌会长,老妈民间歌王,我却对山歌一窍不通,惭愧!

故乡的那条小河叫健康河,逶逶迤迤流出十来公里,便汇入从田东奔涌而来的灵岐河。汇入处附近有个村庄叫拉巴(壮语意为山崖下),由西而下的灵岐河到这里突然拐个大弯,向北呼啸而去,投入红水河的怀抱。拉巴村头的灵岐河上架的一座石拱桥,依附村名叫拉巴桥。每年的三月三、中元节、中秋节、大年初一,羌圩一带的男女青年都聚集到拉巴桥头对唱山歌。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人们的思想逐渐解禁,山歌成为人们交流寄情的唯一方式。即使当时还有一些“卫道士”将山歌说成“妖歌”,而且上纲上线,扬言要将赶歌圩的人拿去批斗,但却阻挡不了人们对山歌的痴情,封杀不了人们久痒的歌喉。1980年我上初中,每逢节日,路过拉巴桥时,看到花花绿绿的男男女女,通宵达旦对山歌。村里的伦姑山歌唱得最好听,唱得最动情。她被堂奶嫁到离家三五十里的一个山旮旯,与那个男的没有什么感情。所以自从出嫁后,她基本上没去过婆家。而每次拉巴桥山歌盛宴,都少不了她的身影。加上人长得灵巧秀气,在歌会上总成为许多男子追逐的目标,当然“追逐”的方式就是唱山歌。初中有位老师算是“山歌王子”,在歌会上惹上了我的伦姑,两人唱得如胶似漆,日久生情,稀里糊涂来往了好多年,连堂奶对这个“编外女婿”也产生了好感,后悔嫁错了女儿。虽然最终两人没能走到一起,但拉巴桥头成了他们一生最美好的记忆。到后来,伦姑还是没呆在被嫁去的那个山旮旯,而是转嫁给县城一个爱唱山歌的小伙子,一边唱山歌一边摆摊做生意。近年来,听说伦姑放下生意,专门唱山歌,哪里有红白喜事、庙会庆典,伦姑都带着她的团队到场唱歌助兴,收取一定的出场费,她唱的山歌已经商业化了。此是后话。

到了八十年代初,拉巴桥头已满足不了羌圩男女青年心中蠢蠢欲动的激情,他们要到更远的地方去,与更多的人交流。去哪里?去“设计院”!

岩滩电站于1985年3月开工建设,但在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已有先期的设计队伍入驻,当时人们习惯叫“设计院”。

去“设计院”唱山歌,成为当时青年男女的时尚。

岩滩红水河对面是都安的吉发、棉山,那里的人也很爱唱山歌。农村人没有明显的地域观念,河两岸有通婚的传统。我老家有几个祖辈老人,娶吉发的女人做老婆,而且听说都是通过唱山歌“俘虏”过来的。

去“设计院”唱山歌,寻找意中人,看来新一辈的青年要重走老一辈的路子了。

当时岩滩大桥已经建成,而且时代已进入改革开放初期。岩滩大桥成为新的歌圩。新的歌圩规模更大,人们可以在这里尽情放开歌喉,唱所欲唱。

岩滩电站的建设,使岩滩成为新的歌圩,但这只能说是电站产生的一个“附加功能”。更主要的是,因为电站的建设,让人们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当时的羌圩人,闲聊的话题总围绕着电站。教我初中语文的覃老师在课堂上满怀豪情地对我们说:“你们信不信?再过一两年,我们学校下面的这条路,隔不到五分钟,会有一趟车经过。”要知道,当时都安至巴马的314省道,每天只过一趟班车,其他车子则寥寥无几,大半天不见一辆,常见的只是吱呀作响、摇摇晃晃的牛车马车。

随着岩滩电站的建设,覃老师的预言果然应验。公路上的车水马龙只是一个缩影。电站建成后,岩滩成为世人目光的焦点——56平方公里的湖面水库,水色清绿,烟波浩渺,一百多个半岛和岛屿,错落有致,千姿百态,景色迷人;众多的水湾畔,瑶壮村寨星罗棋布,家家面湖,户户泊舟。16公里的红水河三峡(百爱峡、龙岭峡、板兰峡),峰险山峻,谷幽崖奇。还有睡美人、雄狮守水城、神鹰护峡等象形山栩栩如生。湖区延伸到巴马的赐福,为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岩滩电站蓄水发电后,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岩滩水电公司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作为广西唯一调峰调频电厂,公司随时服从调度,多次向珠三角调水压咸补淡,为珠江流域人民和港澳同胞饮用水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大局作贡献。同时,竭力为西江黄金水道建设做好服务工作。公司主动“反哺”库区群众,投资兴建自来水厂,铺设管道,解决岩滩周边1000多户库区移民人畜饮水难题。每年拿出约1.8亿元作为库区移民专项资金,补贴发放到库区移民手中,使库区群众共享电站建设成果。并积极参与地方脱贫攻坚工作,向贫困村派“第一书记”,努力改变贫困村面貌。

原来岩滩电站坝址及往上游一带十几里,是羌圩乡最偏僻的地方。不通水电,交通不便。有的村庄住在半山腰上,眼巴巴望着滔滔东去的红水河,无水无田,日子过得很苦涩。电站建成后,高峡出平湖,环库区公路也修通了。农民出行或水或陆,都很方便。许多农民变成了渔民,有的搞旅游开发,有的开办水上农家乐……加上国家和地方的大力扶持以及岩滩公司的主动回馈,库区群众的日子越来越甜蜜。

岩滩电站的建设带来的另一个风景是奇石市场的繁荣。未建电站前,红水河呼啸而过,水流湍急,险象环生,加上那个年代人们还在为温饱问题愁眉紧锁,根本没有谁去关注河底那些奇形怪状、色彩斑斓的石头。电站下闸封水,锁住了狂野的河流。岩滩当地有人在大坝下面河段捕鱼时,顺手捡起水底几块好看的石头给小孩玩,不料被“专业人士”发现,认为这些石头是“宝贝”,于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打捞、经营奇石成为一项重要的产业。产自岩滩河底的石头被称为“大化彩玉石”。进入奇石市场后,在广西、全国引起广泛关注。大化也因此赢得了“中国观赏石之乡”的名号。岩滩一带的村民,许多从事奇石生意,变成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的不下百十号人。

岩滩库区的那一湖山歌,是新中国决策者的“大风歌”,是创业者的开拓之歌,是库区群众的幸福之歌……

红水河流到岩滩,失去了红色的外形,剩下的只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因为有了电站,岩滩变成一个色彩丰富的地方。每年农历“三月三”,这里成为壮族歌圩的中心,来自巴马、大化、马山、东兰等地成千上万的青年男女,身着盛装,带上五色糯米饭和染色鸡蛋汇集于此,或泛舟湖面,或聚集桥头,捉对唱歌。树林中、草地上,有情人互碰彩蛋,赠送巾鞋。你听——“想你又逢三月三,初春唱歌到岩滩;唱支山歌传真情,天也蓝来水也蓝。”悠扬的歌声在宽阔的湖面回荡,在清幽的山头萦绕……

新闻推荐

服饰秀、山歌会、传统祭礼……等你来体验 “三月三”上演狂欢民族风

今年“壮族三月三”期间,自治区层面将牵头开展37场主要活动,全区14个设区市组织开展的活动约900场。无论是柳州各县还是周...

大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大化瑶族自治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