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础 提素质 重创新 大化瑶族自治县教育事业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廖庆凌通讯员韦哲陆荣斌
走过30年的风雨历程,大化瑶族自治县教育工作在不断改革创新中,突显特色,由弱到强,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全力完善育人环境
1988年建县之初,大化中小学校绝大多数都是泥结构校舍,生均校舍建筑面积2.6平方米、生均运动场2平方米、生均图书不足10册、生均仪器设备价值不足100元;全县公办中心幼儿园只有1所。
30年来,大化共投入资金10.28亿元,用于全县中小学、幼儿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栋栋坚固美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教学楼拔地而起,一所所花园般美丽的校园遍布瑶山的每一个角落,生均校舍建筑面积达到10.2平方米,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生均运动场达到9.5平方米,生均图书达到45册;生均仪器设备价值达到1500元,多媒体设备的配置,让全县中小学彻底告别了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村级以上学校校门、围墙、运动场等附属设施全部完善。
全县小学标准化学校121所,占74.23%;初中标准化学校13所,占81.25%。
全县公办中心幼儿园达到18所,村级幼儿园从无到有,全县158个村小学创办了附属幼儿园,发展民办幼儿园106所,全县在园幼儿1.77万人,基本满足全县城乡适龄幼儿的入园需求。
全面深化教育改革
大化各中小学致力于“科研兴教”,教学研究百花齐放,教育教研成果丰硕。近两年来,大化高中承担研究的“名师教学思想”和“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学法指导”等8个国家级课题已完成6个,由珠江出版社、广西民族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了3部科研成果专著,教育科研不断走向成熟。30年来,全县中小学校已经立项研究或已经结题的科研成果600多个,每年教师撰写教科研论文参加各级评比1500多篇。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小学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中考成绩年年有较大突破,高中录取率达89.61%。据不完全统计,30年来,全县考上重点大学人数达2307人,普通本科以上达10087人,本科上线率最高达44.31%。
实施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综合改革和学前教育发展机制改革。2011年起,大化将县城周边的古河、百马、六也、贡川、共和5所乡级初中,撤并到县城第五中学办学;将岩滩一中、二中并为岩滩初中;整合板兰初中、古文初中、镇西初中,与所在地中心小学建成九年一贯制学校;将村完小4-6年级学生集中到乡镇中心小学就读,逐步扩大乡镇寄宿制小学规模。分期分批将学生人数少、布局不合理、交通不方便的教学点全部撤并,全县共撤并375个小学教学点。
改革办学体制,促进资源共享。2016年,全县启动学区制办学模式探索,初步组建8个学区,并探索搭建学校之间名优教师、优秀校长互动、共享、交流平台,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优质教育学校与薄弱学校、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形成稳定的共建机制。
大化全面落实教育助学惠民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落实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阶段资助资金5.5亿元,资助学生90多万人次。共拨付营养改善计划补助资金1.73亿元,惠及“营养改善计划”学校共407所,享受营养餐学生人数49.36万人次。
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在全县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推行校(园)长聘任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将乡镇初中、中心小学中层干部以及村完小校长、教导主任的管理权限下放给当地党委、政府,将乡镇学校党组织下放给所在乡镇党委管理,县直学校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由县教育工委管理,进一步完善了教育系统党组织管理体制。
实行以“公开招聘、择优录用”的用人机制,充实农村学校的教学力量。
落实乡村教师优惠政策,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从2009年起,在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中小学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从2010年起,每月从全县30%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额中提取一定金额给二至四类地区乡村教师,每人每月补贴20元、50元、100元;从2014年起,乡村教师享受人均每月不低于300元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从2015年起,还享受每人每月300元的乡镇工作性补贴。从2016年起,把全县教师纳入党政机关绩效考评奖统筹发放范围。2017年,县政府增加支出477.6万元,解决已评未聘的各级别职称教师的岗位工资。
落实教师培训经费,加强教师培训,让教师从培训中受益,在培训中成长。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廖庆凌通讯员韦哲开栏语:今年是大化瑶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本报今起开设专栏,集中报道大化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脱贫...
大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大化瑶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