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生活的五重保障本报记者 杨 合 通讯员 覃明超
在巴马瑶族自治县城区东部郊区,有一个新成立的社区,由六能、六一、巴什、解困4个移民安置区组成,因居民大多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故而取名“新民社区”。
新民社区共安置了来自巴马县各乡镇的移民群众1652户7735人,主要以西山乡、东山乡移民为主。
在社区服务大厅,记者看到部分移民群众新旧住房的对比照片。“很多贫困群众,几乎是一夜之间就从贫困生活迈进幸福新生活。之所以称为幸福生活,是因为它有五重保障。”新民社区党支书罗海新说。
住房保障。记者走进六能安置区B7栋3单元一楼的一家住户,遇上现年33岁的瑶族青年陈振宇。他的父母正在客厅剥玉米粒,客厅里冰箱、电视机等家电一应俱全,家里舒适温馨。陈振宇介绍,他们以前住在西山乡干长村阿怀屯,距乡政府20多公里,交通极为不便,两个小孩到乡中心校读书,早出晚归,大人、老人、小孩都为此吃尽了苦头。“得知有移民搬迁指标后,我第一个报名、第一个搬迁、第一个推倒旧房。2018年8月,我有幸成为第一批搬迁住户,并租用临街的一间房子开起了小卖部,生意还不错。”陈振宇笑着说。六能安置区作为新民社区最大的移民安置区,980余套住房坐落于青山间,美观大方,赏心悦目,为移民提供了坚实的住房保障。
教育保障。搬迁之后,陈振宇的两个小孩分别就读于巴马一中、巴马五小,读书非常方便,他还特地买了一辆小车接送孩子上学放学,为突然而至的幸福加码。说到小孩上学的便利,同样幸福的还有从西山乡加而村戈卜屯搬出来的韦小艳。搬迁之前,她和丈夫长期在防城港市工地帮人搬运地板砖等,工作辛苦,收入也不高,更关键的是3个小孩无人照顾,读书很不方便。(下转第二版)
(紧接第一版)2018年底搬迁入住新民社区后,她的两个小孩转到巴马五小就读,最小的孩子也顺利报名进入社区的幼儿园。社区建在城东,基本上与县城区融为一体,教育保障到位。
工作保障。新民社区开有多家扶贫车间,广西巴马华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最早进驻的企业。该公司早在2007年就在巴马桐油厂租房投产,2019年2月搬进新民社区六一安置点,主要生产充电线、自动化喇叭、耳塞等,现有员工150多名,月工资2500元至3500元。韦小艳目前就在社区的扶贫车间务工,丈夫在县城打工,两人的工作环境和工资收入都比以前好太多。“现在,我们不再为好房和孩子上学而发愁,更关键的是有了收入不低的好工作,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到非常幸福。这样的生活,应该就是小康生活吧。”韦小艳幸福满满地告诉记者。
产业保障。为了推进移民扶贫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巴马县政府从国有林场划拨1585亩油茶基地给新民社区。油茶基地位于巴马镇练乡村坡豪屯,采取“合作社+基地+集体经济、搬迁户”的模式开展经营。预计油茶基地投产后,年产值达500多万元,将成为新民社区及移民群众最有力的产业保障。新民社区委员陈泽贵介绍:“社区合作社将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按照‘一户一亩’的原则,开展油茶种植和管护技术培训。同时,根据发展情况扩大种植规模,增加贫困群众的务工岗位。”
发展保障。在六能新区,一条具有民族风情韵味的街道正在紧张建设中,名为“花哒街”,是融吃住游乐购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扶贫产业综合体项目,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总投资约6亿元,由广西乐游天下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出资打造。项目建设涵盖民族食品小吃区、长寿产品展会区、民族工艺和服饰展演区、健康生活休闲区、生态农业观光园、共享农庄、农耕文化园、渔家乐、牧家乐、森林人家、高端民俗、主题社区、星级服务中心、星级酒店等。该项目将有效助力巴马乡村旅游扶贫产业做大做强,有力保障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增强移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新闻推荐
本报巴马讯巴马瑶族自治县主动作为,积极应对,顺利完成上半年财政收入预期目标。截至6月30日,该县组织完成财政收入3.68亿元,...
巴马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巴马瑶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