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马:3000万元奖补贫困户发展产业

广西日报 2020-05-11 07:08 大字

本报巴马讯(记者/廖庆凌通讯员/陈祖)“我养牛,政府奖补给我家6000多元,有了这些奖补,我再买1头小牛回来养,争取今年年底把房子加高一层。”近日,巴马瑶族自治县东山乡弄山村贫困户兰桂金接受采访时说。

兰桂金一家3口人,夫妻俩都是弱劳动力,孩子在师范学校就读。这几年来在帮扶人的引导下发展养牛产业,养殖量由原来的3头扩大到了6头。

近年来,巴马立足实际,用准用活特色产业“以奖代补”政策,按照“先干后补、多干多补、少干少补、不干不补”的方法,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自主发展、增收脱贫,2020年为6873户贫困群众发放第一批产业奖补资金共计3009.37万元。

为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贫困户收入的影响,巴马还在奖补规模和奖补标准上进行了调整,贫困户在3月31日前发展并通过验收的产业项目,单位补助标准提高50%,4月1日至6月30日期间发展并在6月30日前通过验收的产业项目,单位补助标准提高30%。所略乡六能村韦文方今年新植油茶树9亩,原应得产业奖补5000元,奖补标准调整后,领到奖补资金7500元,不仅提高了群众的收入,也极大地提高了贫困户扩大种养规模、实现增收脱贫的积极性。

“对贫困户实行产业以奖代补,能够最大程度弥补贫困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不足,解决群众‘等靠要’的思想,增强群众致富信心。”巴马弄山村第一书记梁高说。

新闻推荐

巴马一季度财政收入比增7%

本报巴马讯(记者/韦鹏雁通讯员/罗福胜)巴马瑶族自治县克服疫情影响,坚持全年经济工作任务不变、标准不降、力度不减,发挥财税...

巴马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巴马瑶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