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础薄弱到稳固支撑,从结构单一到多元发展 河池农业高质量发展点亮“田园梦”本报记者 陆寿欢 通讯员 吴廷谦

河池日报 2019-09-26 06:16 大字

金秋九月,稻果飘香。在巴马瑶族自治县那桃乡那敏村一幢农家小洋房里,70多岁的陆桂军盛着一碗热气腾腾的大米饭跟家人吃着午饭,分享丰收的喜悦。“以前粮食产量低,一年种两季稻米也不够一家人吃,到了五六月只能吃木薯、红薯等杂粮,如今只种一季就够吃一整年。”陆桂军乐呵呵地说。

70年奋力发展,砥砺前行。河池农业生产力实现了从薄弱到强大的转变。全市粮食总产量从1958年的45.43万吨增长到2018年的97.74万吨,粮食单产从1958年85.9公斤/亩增加到2018年的262.35公斤/亩,农业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2.77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11.72亿元。

2018年的一项项数据展现了河池农业的发展成就:农村经济总量不断提升,河池农业(种植业)总产值111.72亿元,同比增长3.88%;全市果园总面积达98万亩,水果产量43.75万吨;牧业总产值112.85亿元,渔业总产值10.38亿元,渔牧业增加值增长幅度为近十年来最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77元,同比增长11.1%,增速排全区第一。

回望70年,河池不断调整发展思路,创新发展理念,以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为主线,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着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全市农业实现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格局,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1956年,河池农村由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转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生产资料由农民个体所有制转为集体所有制。

1958年,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转为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

1980年,河池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经营管理上推行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充分发挥农民的生产自主权。

1996年,第一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期,河池各县(区)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实施意见》,确定在第一轮土地承包期满后,承包期再延长30年,并向农户颁发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

2019年,河池市稳步推进农业领域改革。截至8月底,全市累计流转耕地面积54.44万亩,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规模进一步扩大,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全市农民合作社发展到5764家、家庭农场896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66家,其中自治区级16家、国家级1家。全市11个县(区)138个乡镇1588个行政村(社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率达96.36%,基本完成土地确权登记工作。

从吃不饱到吃好,再到打响品牌。河池市结合“长寿、绿色、生态”品牌优势,围绕农业优势、特色、支柱、新兴重点产业发展需要,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优势特色产业效益日渐凸显。

截至目前,全市“三品一标”认证登记产品尚在有效期内的企业(主体)有103家(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企业67家、绿色食品认证企业36家、有机产品认证企业1家、地理标志产品登记主体16个;认证登记产品188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23个、绿色食品48个、有机产品1个、地理标志产品16个。2005年以来,全市桑园面积、鲜茧产量稳居全区设区市第一,形成“世界蚕业看中国、中国蚕业看广西、广西蚕业看河池”的发展格局。

河池市还大力推动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实施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改造提升工程。2015年至2018年,河池市获认定的示范区(园、点)达786个,其中,自治区级核心示范区25个、县级示范区53个、乡级示范园156个、村级示范点552个。在示范区的带动下,全市农业生产条件、生产技术得到提升,不断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新闻推荐

巴马通报一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问题

巴马讯近日,巴马瑶族自治县对一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问题进行通报。巴马县新建路武装部至那塘桥路段是当地群众和金城江...

巴马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巴马瑶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