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尤用残疾的手为山里娃托起希望

天水晚报 2019-03-22 12:06 大字

黄沙尤,男,1955年出生,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那社乡那乙小学教师。幼年时他不慎跌入灶坑,烧伤右手,落下肢体三级残疾。1975年,黄沙尤作为村里唯一的高中生,拖着残疾的右手踏上三尺讲台,默默耕耘44载,帮贫困山乡孩子走出大山。2018年12月,他入选“中国好人榜”。

黄沙尤在课堂上指导学生

年过花甲的黄沙尤,是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那社乡那乙小学的一名教师,由于幼年时落下右手残疾,他给学生讲课时,将粉笔插在拇指和食指缝中进行书写,在黑板上挥洒自如,板书图文并茂。就这样,他在三尺讲台上已经耕耘了44年。

扎根乡村

播撒阳光

黄沙尤幼年上小学时,老师望着右手残疾的他,想教他用左手写字,可年幼的黄沙尤对老师说:“我也能像同学们那样用右手把字写好。”为了能像正常孩子一样把字写好,黄沙尤把笔往残疾的拇指和食指缝中一插,吃力地拖着笔在纸上划动,反复练习。长此以往,他的右手拇指和食指缝隙间长出了一层厚厚的茧,而他也终于写出一手漂亮的字。

1975年3月,一个偶然的机会,黄沙尤踏上了三尺讲台。当时,黄沙尤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克服缺陷,战胜困难,练好教学本领,做一个让家长放心、让学生喜爱的教师。

刚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黄沙尤每天举着残疾的右手在黑板上努力练习粉笔字。为了节约粉笔,他自行购买了一支毛笔,沾着水,在黑板上不断练习。功夫不负有心人,黄沙尤练就了一手漂亮的粉笔字。但几十年下来,他落下了严重的肩周炎,犯病的时候,胳膊抬起来都很吃力。

由于家乡地处偏僻,环境恶劣,工资微薄、生活贫苦,逼走了许多耐不住寂寞的老师。看着孩子们一双双求知的眼睛,黄沙尤毅然留了下来。

黄沙尤回忆道,他工作的第一站是那社乡东烈小学。学校比较偏远,要步行近3个小时才能到达学校。学校破烂不堪,两间不足50平方米的土坯瓦房,瓦片破旧、门窗简陋、课桌椅残缺不全,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来这里任教,师资力量十分紧缺。可是他来了,成了一名每个月拿6元钱工资的民办教师。

工作之余,黄沙尤学会了木工活,不仅把学校修整了一番,还利用课余时间为村民制作家具收取微薄利润为贫寒学子垫支学杂费,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对此,有人不解,可是黄沙尤说:“我是一名从贫困中走出来的残疾教师,今天我帮助孩子一小步,改变的或许是孩子的一生。”

1991年,外出务工的亲戚回家,见识了黄沙尤的木工活,推荐他去大城市做木工,工资是代课老师的几倍。家庭生活并不宽裕的黄沙尤也曾动过外出发展的念头,可他心想:我走了,孩子们怎么办?于是婉拒了亲戚,他选择了留下来。此后,他服从教育部门的安排,哪里有需要,他就到哪里去,先后在6个学校任教。

红烛不息

余热不尽

在乡村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40多年,黄沙尤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2015年,他被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评为“最美红烛”。

如今,64岁的黄沙尤已到了退休的年纪,可他仍然坚持每天早早来到学校,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看一看可爱的孩子们。看到县里搞均衡教育,需要更多的师资力量,他立即和县教育局签订继续聘用合同,为教育事业发挥余热。

“我自幼残疾,家乡人民对我不离不弃,让我得以在三尺讲台上坚持不懈,我要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山里的孩子。”黄沙尤直言,他要一辈子坚守这个偏远的山村,做乡村教育战线的忠实守望者。

(据中国文明网)

新闻推荐

关于第五届自治区道德模范 候选人推荐名单公示

关于第五届自治区道德模范候选人推荐名单公示按照自治区文明委《关于开展第五届自治区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的通知》(桂文...

巴马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巴马瑶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