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激活万水流 巴马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纪实 本报首席记者 童永胜 通讯员 凌吉荣

河池日报 2019-03-12 09:25 大字

巴马旅游集散中心雄姿初展。杨念松 摄

东山,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多少年来,“东山”二字寄托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美好愿望和情怀。

但在巴马瑶族自治县,东山乡却成了贫穷的代名词。千百年来,这里一直缺水,全乡一万多人看天喝水,而一山之隔便是岩滩库区。村民们望着盈盈之水,脉脉不语,徒有长叹。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当地政府建了一个一万方的水池,20多年来,这里的水柜布满山间,但饮水难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群众喝不上干净水,还谈什么小康生活!砸锅卖铁也要解决这千年难题!”巴马县领导东奔西走,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今年,县里将启动总投资6580万元的供水工程,从库区引水到农户,这一“引”,将彻底解决群众千年之愁。

“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贫困地区更要高质量发展!”几年来,巴马上下扛起高质量发展的大旗,他们栉风沐雨,未尝宁居,快马加鞭未下鞍,滚石上山抓落实,描绘了一幅“夸父追日”般苦干、实干的画卷。

寿乡儿女的激情和奋斗,构成了巴马最特别的景致。

一水激活万水奔流

巴马,世界有名的长寿之乡,以不可复制的独特生态,饮誉天下。

但巴马美丽的“外衣”里,却裹着一个严峻的现实:巴马是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任务如泰山压顶,难以喘气。另一方面,巴马还肩负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核心区、广西大健康产业龙头基地、深圳巴马大健康特别试验区建设的重担。任何一项任务,都是难中之难、坚中之坚。

“在奋斗中凝聚力量,在奋斗中解决问题,让奋斗成为巴马发展的主旋律!”巴马县委、县政府发出铿锵之言。

事有所成,必定是吏有所为。攻城拔寨,关键在党员干部,党员干部要身先士卒。党员干部要有“水的精神”,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最能攻坚。党员干部“这一水”激活了,便能万水奔流,生机勃勃。

巴马出台建立健全干部职工容错免责机制实施办法,激发广大干部改革创新、实干担当的热情,营造支持改革、鼓励创新、宽容失误、允许试错的良好环境,有效推进全县重大决策部署和重点工作任务加快落实。

县领导率先垂范。在脱贫攻坚最繁忙的时候,县四家班子主动以“3516”作风(每天吃饭以及处理相关家庭事情3个小时,睡觉5个小时,工作16个小时)要求自己,以夙夜在公的精神状态,深入一线,强力推进产业发展、征地拆迁、易地搬迁安置点建设等。

巴马县干部津津乐道的一个细节是:县里一位主要领导,平时工作行程总是排得很满,他干脆把被子搬到车上,到处奔波,可以随时补觉。

2月20日至22日,记者在巴马采访时发现,虽然春节刚过,但在政府大院、机关单位的办公楼里,凌晨时分,依然人头攒动,灯火通明。那一个个身影,一抹抹灯光,让人感到温暖,感到前行的力量。

今年61岁的黄英荣是巴马镇干部,已于去年7月退休,按理说可以回家抱抱孙子,享受天伦之乐,但他却退而不休,不要政府一分钱,留下来继续搞征地拆迁工作。“大家干事热情感染了我,我还可以继续贡献余热。”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巴马上下爬坡过坎的苦干和实干精神,营造奋发有为的浓厚氛围,凝聚全县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动力。

攻坚克难鏖战脱贫

巴马的一头牵着“美丽”,一头却扛着贫穷。

资料统计,2016年全县共有57个贫困村、14533户贫困户65018名贫困人口,其中33个村为深度贫困村,全县贫困发生率为25.5%。

巴马把脱贫攻坚当作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来抓,提出不仅打赢还要打好,坚决做到高质量脱贫。

2月21日,巴马县东山乡江团村,天空飘着毛毛细雨。记者见到牙少雄时,他正和群众讨论村里的产业发展。逼仄的村委会二楼,挤满前来办事的群众,而办公桌旁边,就是驻村工作队员的床铺。

牙少雄是县政府办驻江团村“第一书记”。难觅一块土的江团村,是全县的贫中之贫,全村2210人,贫困发生率高达87%。这两年经过全力攻坚,全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57%,但仍是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人敢拼命,山河听令,石头缝里也能开出产业花!牙少雄利用几个星期时间,跑遍了村里的山山弄弄,全村的情况了然于心。他发现,江团村有条便道离大化瑶族自治县北景镇很近,修通这条便道,便打通了江团村发展的“任督二脉”,村民的土特产20多分钟可以运到北景。(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开展非洲猪瘟防控检查 确保猪肉制品质量安全

巴马讯为严格落实非洲猪瘟疫情防治措施,确保辖区内猪肉制品的质量安全,3月1日至7日,巴马瑶族自治县工商质监局组织相关人员...

巴马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巴马瑶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