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路蓝缕立标杆 种桑养蚕摘穷帽——燕洞镇同合村刘兴达带领群众走致富之路 □ 梁 婧

河池日报 2018-09-20 08:49 大字

一个勤劳聪明有担当的男人,一个乐于奉献的生产队长,在贫瘠的大山里,他抓住学习机会,外出学习种桑养蚕,将自己学到的技术加以传扬;他用才学能力帮助了大山里的贫困户,他就是巴马瑶族自治县燕洞镇同合村弄洞务屯生产队长刘兴达。

穷则思变敢担当

2014年,刘兴达的儿子应征入伍,女儿高中在读,妻子因常年的肝病不能干粗重活,家里只剩下了刘兴达一个劳动力。而他所在的同合村是典型的国家级贫困村,位于燕洞镇的西北部大石山区,漫山遍地石头无寸土,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47亩,村中多数贫困户依靠外出务工维持生计。

作为屯里的生产队长,同时也是屯里文化程度较高的人,刘兴达一直在思考如何摆脱贫困,真正走上脱贫致富之路。为了找到致富道路,他努力寻求上级部门的帮助,把得到的低保等资助合理分给生活最困难的群众。同时,他也深刻意识到光等、靠、要,永远也改变不了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

经过几番思索和外出考察学习,刘兴达觉得在他们那些石头缝中种植桑树最适宜,而且近年来蚕茧市场价格一直看好。于是,他开始在家试点种桑养蚕,这一尝试获得了成功,开拓了一条种桑养蚕致富之路。

热情服务乐奉献

刘兴达养蚕获得成功后,就有了拉动身边村民一同脱贫致富的想法,于是他召开群众会,并挨家挨户动员群众把土地腾出来种桑养蚕。部分群众愿意养蚕,但苦于没有专业技术,养殖效益得不到保证。刘兴达便热情上门服务,指导蚕农建蚕房、给蚕房消毒等,力保每位参与养殖的群众都学会养蚕技术。如今,在他的带领下,不仅生产队有劳力的群众加入种桑养蚕的队伍,邻近的几个村也都来求经取宝。

为了方便群众,扩大影响,让更多的群众养蚕致富。2015年,刘兴达建起了4间200平方米的小蚕培育室,组建新型农家养蚕专业合作社,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领到小蚕喂养,且小蚕出现问题,能得到及时处理,大大降低了养蚕的风险。

合作社刚开始时,群众对此并不十分相信,只有十几户农家愿意与他领取小蚕喂养。但他做事认真负责,技术到家,服务态度好,渐渐吸引了更多农户。他的小蚕培育数量由60张增长到150张,很快又增长到了210张。在数量增加的同时,刘兴达常根据蚕茧的产量,少收群众小蚕的培育费用,不仅少收费用,他还经常免费多给群众小蚕,让每一个户农每1张都能达到90斤以上的蚕茧产量。他的热情服务,还吸引了远在20里外的燕洞村的十几户养蚕农民去与他定购小蚕,培育室越做越大。

如今,刘兴达的小蚕培育室每年共育1300多张,平均每张可给农户创收2000元,年总产值达260万元。

筚路蓝缕立标杆

养蚕专业户刘兴达,在条件艰苦的的贫瘠大山中,在4口之家中仅有一个劳动力的情况下,努力学习,引进种桑养蚕的新技术,带领身边村民致富。

他一路走来,荆棘丛生,致富之路,异常艰难,但他没有一时忘记入党时的铮铮誓言,没有一时忘记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没有一时忘记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他的成功让大山里的贫困群众看到了希望,坚定了贫困群众脱贫的信心。

新闻推荐

亲兄弟共圆从军梦 光荣入伍报效祖国

9月10日,巴马瑶族自治县在县人武部举行2018年度新兵入伍批准暨交接欢送会。该县第一批62名新兵,迎着朝阳,昂首挺胸,踏入军营,...

巴马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巴马瑶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