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在岁月磨砺中越发光亮□杨 合
岁月像一块磨刀石,会让世间一切得到磨砺。一些事物,在千磨万砺中烟消云散;一些事物,却又在万千磨砺中,越发光亮。
此刻,我们谈论的是家训。家训同样是岁月中一个鲜活而又坚实的存在。我想,中华大地上的每一姓氏的家训,都会在无穷岁月的磨砺中,日渐光亮,日渐耀目。
公元1745年,从北往南迁徙的杨氏一族,族谱中记载的《祖训》内容是:敦孝悌、勤耕读、务勤俭、睦宗族、息争愤。仅仅十五字,可谓十五字诤言,强调了孝父母、敬兄弟为万善的源头,需要一个人尽自己的本分用自己的力量去践行;指明了只要在耕作上勤劳不止,就会朝有食夕有餐;只要勤读诗书,就会明白事理,还可光耀后人;宗族之间一定要和睦相处,不惹是非,不为利益争斗;还要求后世子孙对于田土等方面的是非曲直,要由长辈来公开评判,不要刁蛮处理。
这一《祖训》,属于我们杨氏的一个支系,是我的先人立下的。随着时间推移,这一祖训也在时光中移动。
公元1819年,也就是嘉庆二十四年孟春中旬的一个清晨,我的一位先人,搴帷开轩,吐故纳新,然后沐手焚香,启动了杨氏族谱撰写的功课。那是199年前的事情了,族谱中就记载了这一事件。那时,我的祖先已经从当时的湖南沅州府芷江县迁居至广西百色直隶厅境内。人到异地,宗源却不能忘,于是重新修谱,以传后世。
族谱的开篇序言之后,就是杨氏家训。此时,杨氏家训已经对原有的《祖训》进行了调整。新修的杨氏家训共有十一条:一孝父母,一敬兄长,一亲九族,一正学术,一和邻里,一戒不孝,一戒戚疏,一戒争讼,一戒淫欲,一严婚姻,一明嫁娶。每条家训后面还附有注解,便于理解祖训中所提及的具体内容。
民国二十四年,即公元1935年,杨氏后人中,有人根据家训的内容,分别配上了七言古诗。
其中,“一孝父母”有诗云:
恩深何以报春晖,
养志养身两莫违;
试看雨流檐脚水,
同窝点点未曾非。
还有“一戒争讼”有诗云:
雀鼠微嫌当讼由,
倾家破产不甘休;
沉冤纵是难昭雪,
让到流轮抵偿不。
非常普通的训诫,一看就明白,再一看就能记住。后人再以诗文注解,就更能让人容易透悟。记录家训的先人,似乎估计到后人的才疏学浅,才将有些拗口的十五字诤言,删繁就简,化文绉绉于言简意赅,算是用心良苦。家训像一面镜子,让后人从中窥见了自己的言行,是否有违于哪一条戒律,是否在哪一个环节有了污点。杨氏一门,在平凡的繁衍中,重复训诫,不越雷池,虽然没有功名可载,实现光宗耀祖,但也无身败名裂之徒,让家训蒙羞。以致如今,让我看到了家训的光亮。
我出生的村庄为巴马瑶族自治县燕洞镇龙凤村,距县城30余里。村庄及附近另外几个村的百姓,都是百多两百年前从与广西相邻的湖南、贵州、江西等地迁徙或逃难或从部队溃散滞留于此的。这些外来人口,除了少部分能充实到广西东部平原地区的隙地以外,大部分则是进入山区和原住民族聚居区。我们的祖先,正是进入桂西北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一支,杂集于山谷高原、水泉阻绝之处,种植玉米、红薯、芋头等杂粮,也种植少量的稻谷。我的先祖们无从选择,只能在条件艰苦的地方拓荒而居,在艰苦的环境中繁衍生息。
我的祖上,是从湖南沅州府芷江县迁居至巴马的。
从我手中的《弘农堂永世长存》(杨氏家谱)看,先祖杨昌华于十八世纪末由湖南沅州府芷江县小岗山,千里迢迢,含辛茹苦,跋涉迁徙,选择在桂西北的莽莽群山间寓居,在漫长的时光里和艰难的岁月中延伸土地和梦想。繁衍至我这一代,已是第九代,凡两百余年。先祖们建设家园,拓荒造田,春种秋收,让脚步拉长,让稻香延绵。同时,他们淳朴包容,还记得在耕作之余,传教子孙礼仪常识,延续文化之脉,让家风习习,让家训朗朗。
从湖南南迁之后,我的历代长辈皆为农民,虽然识文断字,却并没有诗书传家。我记事以来,祖父母及父辈,对子孙都是言传身教,将古训化为平常言语和日常行为。从祖训中,直接获得体验的,是祖父祖母的身体力行和率先垂范。从我记事起,就从未看见祖父祖母与人争吵过,更不要说争斗什么。
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枯水季节祖父放水入田的事情。我们村的居住地,是在大石山区,田块离居住地还有十里左右的距离,到田里做一次工,需要翻过一座大山,出门是一道长坡,回来又是一道长坡,沿途道路崎岖,又荒无人烟。每到春耕时期,因为是枯水季节,堰沟里的水就变得瘦弱不堪,连流动的力气都快没有了,要放半天的水才够耙田所用。又因为家家户户的水田都要抢耕插秧,有些人家之间就会为一小股田水而吵得面红耳赤,甚至还大打出手。祖父却从不为此与人家争执。我听祖母说,每到耙田插秧季节,祖父就半夜起床,一个人爬坎越坡,一个人走过漫长荒无人烟的地方,到田边放水入田。有时候,天空中漫射着月光,有时候则伸手不见五指。夜色中的祖父,将堰沟打开一道缺口,将弱小的水慢慢放入自家的水田,就在田坎上静静守候。守候是孤独的,祖父又不抽烟,没法用抽烟的方式打发无聊的时光。祖父或蹲或站或踱步,只待细小的水流注满一丘一丘水田。待天亮别人来到田边抢水时,祖父已经满意而归了。这是一种忍让,这种忍让里边交织着胆识、毅力和勤奋。我曾经无数次想象,若是我,能一个人在半夜里独自穿行于荒野之中?能一个人在无限广阔的黑夜里踽踽独行?我做不到,哪怕是现在,我也根本做不到。所以,在祖父身上,我看到了“务勤俭”“和邻里”的祖训正熠熠生辉。
而祖母,更是我们做人的标杆。祖母不沾荤腥,素食一生,因此她性格温和,友善待人,以德报怨。过去,祖父祖母曾被屡次批斗,但对特殊年代曾经批斗过她和祖父的人,祖母却从不对我们言及,也从无对谁积怨。有时候,祖父还忍不住谈起过往受人折磨之事,一旦祖母听见,就会立即制止。所以,到现在,我都未曾详细听过来自祖父祖母谈及的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祖母曾对我说:“人生三节草,不知哪一节好,每一节都要小小心心过。”从记事起,祖母就告诫我们很多规矩:在路上碰见长辈要主动打招呼,与长辈同桌吃饭要时刻注意主动帮长辈添饭,为长辈添饭时要双手接碗和递碗,退席时要一一向长辈们招呼慢吃,长辈问话时一定要大声回答,不能以点头摇头来代替……不一种种,让我记忆深刻,也让我至今仍保持着这种习惯。
现在,祖父祖母都已年过九旬,身体健朗,心情愉快,这应该得益于他们的豁达与包容,得益于心中存念的善良。
祖训,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优良品质。这种品质一旦流进血液,就成为一种财富,成为一道亮光,会富裕后人的灵魂,会照亮后人的道路,会顺畅这个社会的流动。
通过一代一代率先垂范,口耳相传,正己及人,杨氏家训在现实得到了有效的体现。通过这种代代示范的效应,历经两百余年,未有违背家训之人。我们那一带的房族,如今凡300余人,至今没有出现杀人放火者、奸淫抢掠者、赌博害人者、婚姻违规者,虽说这不是完全来自于家训的训诫,但至少也说明,大家心里早就被一种良好的训诫潜移默化,成为寻常规范,在不熟知法律的情况下,仍能以家训的内容约束自己,不越雷池,不逾规矩。
随着时光流动,一个家庭终将会慢慢延续为一个家族。一个家族就像一棵树,它在从深邃大地中吸取养分的同时,还要与周围的树木结成一个命运共同体,共同呼吸阳光、雨露和空气。这棵大树,除了需要辅助其成长的自然元素,一定还要有来自家训的滋养,需要来自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让树上的每一个枝桠每一个果实,都做到先正己然后再正人。唯有如此,大家才能共同释放着吉祥的氧气,释放着满满的正能量,和谐一个社会,并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新闻推荐
巴马讯近年来,巴马瑶族自治县纪委、监察委结合处分执行专项检查情况,采取措施为处分执行扎牢“紧箍咒”,为办成每一桩铁案打牢基础。全面梳理,整合制度规定。巴马县纪委、监察委有关科室会同组织人事...
巴马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巴马瑶族自治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