勠力前行 栉风沐雨不觉难 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农业科技助力陕西省脱贫攻坚纪实

农业科技报 2020-01-15 21:52 大字

陕西日报记者 程刚 见习记者 王姿颐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耿苏强

“农科名城底蕴深,千年嬗变倡农耕。”一个个特色农业产业、一件件暖心的扶贫故事,三秦儿女的脱贫路上,杨凌示范区用农科力量镌刻下一个又一个闪亮的印记……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自2019年以来,杨凌示范区积极开展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工作,1000多名科教专家服务在田间地头,1.6万多名具有杨凌农民技术职称的“土专家”把农业科技成果运用在生产一线,帮助贫困地区提升自我“造血”能力,一步步走出了科技扶贫新路径。

用巧劲 科技兴产树信心

在镇巴县赤南镇梅坡村,1500亩青脆李点亮了村民们脱贫的希望。梅坡村地理条件恶劣,以前村民多以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收入很不稳定。“只有发展产业,才能让乡亲们真正富起来。”村干部王永红早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

为此,王永红多次到农业产业技术先进的杨凌示范区学习,想为村里找到合适发展的产业。多方比较后,王永红最终选定了青脆李。确定品种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镇长团”帮王永红解决了青脆李种植技术、销售等方面的问题。经过手把手帮扶,梅坡村的青脆李种植逐渐形成规模。“参加‘科技镇长团’电商培训后,2019年接到了10万多元的青脆李订单,真是做梦也没想到!”王永红说。

梅坡村的故事只是杨凌示范区全力推进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2019年,杨凌示范区共组成了5个服务团、30个专家团队,在汉中市镇巴县、略阳县,商洛市柞水县,安康市白河县等县区,针对当地中药材、茶叶、木瓜等特色产业“把脉问诊”,开对“药方”用巧劲,真扶贫、拔穷根,在脱贫攻坚中传播西农智慧、贡献杨凌力量。

下狠劲 接力培训谋出路

“扶贫要了解村民的需求,富口袋之前先富脑袋,发挥专家作用,加强培训指导必不可少。”杨凌示范区养蜂专家黎九洲说。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宁陕县四亩地镇严家坪村经过多年发展,建成了5个标准养蜂基地,有蜂群1200余箱,年销售生态蜜1.5万公斤以上,销售额近300万元。

作为严家坪村养蜂产业发展的受益者,蜂农周世红起初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但她很快意识到,没有专业指导,养蜂产业很难发展成规模。于是,她报名参加了杨凌专家养蜂技术培训班,通过在技术培训班的学习,她的养蜂技术和管理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

近年来,杨凌示范区积极与贫困县开展科技合作,坚持组织“走出去”培训,送培训课程进乡村,每年培训包括深度贫困县区在内的贫困地区农民约1万人次。

拼韧劲 重点发力治痛点

近年来,杨凌示范区面向全国18个省区建设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344个,推广新技术新品种3000余项;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职业农民培训体系,面向旱区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农技人员和职业农民累计超过48万人次;完成了陕西省内56个国定贫困县、秦巴山区75个国定贫困县、南疆四地州、西藏等地杨凌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全覆盖。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杨凌将继续围绕深度贫困县“药、菌、果、畜、蚕、蜂”等区域特色产业发展需求,鼓励企业、科教单位与当地共建杨凌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发展农业科技实体;积极探索“飞地园区”模式,争取在深度贫困县区布局建设一批“飞地园区”,通过园区示范带动作用,加大推广力度,拓展农业产业链条。

铮铮誓言,见证无悔初心。从1997年到2019年,成立22年来,杨凌示范区建设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向广大农民进行技术推广;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手把手教会农民干。二十多载栉风沐雨,探索实践,杨凌示范区为支撑和引领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不断贡献着杨凌力量。

新闻推荐

统一城乡医保制度汉中市百姓得到哪些便利

本报记者何大龙文/图整合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两项制度,实施全市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

镇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镇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