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春走基层 巴山深处话脱贫

陕西日报 2018-02-12 08:54 大字

本报记者秦峰

2月8日,农历“小年”,记者来到巴山深处的镇巴县巴山镇活水社区(原活水村)。随着返乡人员的增多,年味渐浓,山里也热闹起来。

听说记者要寻找脱贫致富典型,村民们极力推荐返乡创业的罗永军。“他从部队复员后返乡创业,用传统工艺酿酒,不仅自己走上致富道路,还带领贫困户一起脱贫致富。”说起罗永军,村民们赞不绝口,“我们这里山大沟深,土地贫瘠,村子里的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了,能自主创业干出名堂的还真是少。”

沿着崎岖的山路行驶,拐过一个山头,“巴山魂酒厂”几个大字映入记者眼帘。浓郁的酒香百米开外就能闻到。厂房里,几个穿着工作服的村民正在忙碌。

个头不高、精气神十足的罗永军迎了上来。罗永军今年45岁,在新疆当了14年的兵。2004年从部队复员后,他在新疆开过擦鞋店,卖过炒货,种过大棚,开过矿。后来因为煤矿亏损,所有的积蓄打了水漂。

“党给农村的好政策越来越多,家乡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何不回乡创业呢?我们村位于巴山深处,有天然的山泉水,绿色无公害的玉米,村里通了水泥路,这都是优势资源呀。”罗永军和妻子肖体燕一合计,毅然决定回到家乡,开办传统手工酿酒厂。“用家乡的粮食、家乡的水酿出的酒,醇香甘甜,这就是乡愁呀,一定会受到欢迎。”

说干就干,2013年回到活水村时,罗永军只有2000元钱。“当时,家里吃饭都是问题,但我曾经是军人,退伍不褪色,我相信用勤劳的双手一定能脱贫致富。”

罗永军和妻子自己到河道背沙子,打水泥砖,盖简易厂房,“我用自家200斤玉米,酿出80多斤酒。我把酒送给周围的乡亲们,大家喝了后都竖起大拇指。”这让罗永军信心倍增。经过不断努力,酿酒小作坊目前发展成为年产值四五十万元的小酒厂,“因为我的酒是纯手工酿制,没有任何添加剂,保质保量,价格合适,所以深受村民欢迎。”酒厂还注册了商标“班思源”,已经小有名气。产品远销西安、广州、新疆等地。

如今,罗永军的小酒厂还雇了3个贫困村民,其中之一是唐成平。说起在家门口务工,唐成平不住地点头说好,“父亲年纪大了,弟弟有精神疾病,都需要我照顾。在家门口务工,每个月收入3000元,既能照顾家里,又能有稳定收入,一举两得。”

说话间,罗永军的妻子已备好了饭菜,自家酿的白酒,亲手熏的腊肉,山上的野竹笋……罗永军一家招呼着客人围坐在火炉旁吃饭,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喝了两杯酒,不大说话的弟弟罗永虎打开了话匣子,“哥哥创业,我也不能落后,他办酒厂,我就延伸产业链,用酒糟来搞养殖。”去年,罗永虎养了40多头猪,但因行情不太好,利润不大。“今年我准备养驴。我考察了一下,大家对驴肉还是情有独钟,但陕南这边养驴的很少。我还准备引进新疆的白杏,种些中药材。”

说起脱贫,罗永军充满信心,“扶贫先扶志和智。很多人观念还是没有转过来,迈不开致富的步子。我们虽然位于巴山深处,但山里到处都是宝。现在交通好了,种地有补贴,孩子上学不要钱,有养老保险、农村合疗,这都解了后顾之忧,我们可以腾出手来好好创业。”

一旁的唐成平接过话茬,“我也要带着我弟弟一起创业。政府对贫困户有贷款政策,免利息,还有补贴。我也想入股办酒厂,把日子越过越好。”

“现在酒厂虽然利润不大,但一家老小吃喝不愁。不过周围村民还不富裕,我不能只考虑自己,我要扩大酒厂规模,带着大家一起致富。”罗永军有着自己的打算,“我和镇政府签了产业扶贫意向书,今年帮扶10户贫困户。一方面我再雇一些贫困村民,让他们在家门口就业;另一方面,我发动贫困户贷款入股,帮他们建酒厂,进行标准化生产,然后统一收购,不断扩大销路。”

新闻推荐

镇巴县 交警踏雪送温暖

本报讯(李博通讯员李章)1月17日上午,镇巴县公安局交警大队科室民警驱车110公里,深入后河村看望慰问了奋战在驻村第一线的扶贫工作“四支队伍”,为他们送去了慰问金和大队全体民警的关怀和温暖。当天上...

镇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镇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