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红花大蒜”铺出脱贫新路子

陕西日报 2017-08-30 06:20 大字

本报记者 薛海勇 通讯员 欧世强 杨瑛

“我今年种了8 亩多大蒜,每亩毛收入有3000多元钱。大蒜挖了还能赶上种苞谷,不影响秋天的收成,划算得很!”7月19日,雨过天晴后的镇巴县永乐镇红花村绿油油的农田里,贫困户李逢恩在玉米地里边间苗,边给记者说:“今年,我们村的‘红花大蒜\’在地头就能卖到每斤7元钱。”

前几年,李逢恩靠种地和打临工勉强维持一家6 口的生计,日子过得紧巴巴的。2014年,在永乐镇政府牵线搭桥下,他与村里的大蒜合作社“攀亲”,开始以订单形式种大蒜。从此,李逢恩专心致志经营自己家的10多亩土地。李逢恩掰着指头给记者算账:“通过科学种植,每亩大蒜的产量能提高到六七百斤,增产就能增收,合作社保底价订单收购,大蒜在地头就能变钱,这让大伙儿心里有了底。今年,我家仅大蒜的销售收入就已经达到了2.5 万元。”

红花村离镇政府有10公里,村民们基本是“靠天吃饭”,祖祖辈辈只能种点玉米、土豆等传统杂粮作物,全村生活水平一直处在贫困线以下。2014年,镇政府经过认真调研,根据红花村海拔高、日照充裕的地理条件和土壤特性,鼓励村干部引进试种紫皮大蒜获得成功。村上还成立了大蒜种植合作社,给村民们起到了带头和保底的作用。2015年,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引领下,全镇重点打造特色大蒜产业。为了唤起农民种植大蒜的积极性,政府与合作社联合,为农户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实行订单收购,形成“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种植经营模式,大蒜种植产业得以迅猛发展。经过几年的发展,个大质优、绿色健康的红花村大蒜声名鹊起,形成了“红花大蒜”品牌,在全县供不应求。合作社“老板”、致富带头人、红花村村主任李逢富告诉记者:“随着‘红花大蒜\’的俏销,当地农户种植大蒜的积极性越来越高。2017年全村种植面积达到800余亩,其他村子也在积极推广,估计明年全镇的种植面积会大幅增加。”

永乐镇镇长龙光斌说:“如今,像李逢恩一样与大蒜合作社‘攀亲\’的农民在永乐镇已经超过300户,其中贫困户就占了一半。”

新闻推荐

镇巴小洋镇工会组织干部免费体检

本报讯(通讯员张芳)为保障基层干部职工的健康权益,以便全身心投入脱贫攻坚主战场,近日,镇巴县小洋镇工会组织全体镇机关干部和各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进行了免费体检。此次体检涵盖各项重要身体健康...

镇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镇巴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