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做好每件小事都收获一份快乐” ——记镇巴县小洋镇木桥社区“第一书记”王冬梅

汉中日报 2017-08-17 10:16 大字

本报通讯员 黄娟

她叫王冬梅,是镇巴县人大教科文卫工委副主任。2015年7月,她主动申请到小洋镇木桥社区当上了“第一书记”。

木桥社区属城乡结合部,社情民意复杂,群众期望值高,对干部的要求更高,要搞好一个有145户392名贫困群众社区的脱贫工作谈何容易。但她在困难面前毫不畏惧,凭着满腔真诚和苦干实干,让木桥社区一天一个样子,群众生产生活发生着明显的变化。

建设水电路,为脱贫“打底”

刚上任时,她进村入户跑了3个月,一户一户走,一家一家了解,先后召开13次村民小组会,发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社区脱贫的瓶颈。她积极向人大常委会领导汇报,加大争跑力度,2015年,投入资金40万元对三条2.1公里通组公路进行了拓宽硬化,解决了96户387人出行难问题;多次到水利部门汇报争取项目,在唐家山、旦家坪实施饮水工程两处,铺设饮水管道8000多米,让居住在高山半高山的群众吃上了自来水,结束了祖祖辈辈背水吃的历史;联系电力部门对旦家坪、唐家山、猫儿坪的电网进行改造,家家户户都用上同网同价的放心电。近期,唐家山、旦家坪两条通组公路8.8公里路面拓宽硬化正在实施,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

救助贫困生,为脱贫“添智”2015年7月,当她了解到社区有10名大学生因家庭贫困上学困难,积极与镇政府和扶贫部门联系,争取扶贫救助款3万余元,其中人大办公室解决2500元,民政局解决12000元,扶贫办解决10000元,计生局解决6000元。2016年3月,积极争取民政部门支持又为该社区4名贫困大学生解决临时救助款12000元。累计为14名贫困大学生争取助学金42500元,圆了贫困家庭孩子的求学梦,为贫困家庭的兴旺和改变插上了希望的翅膀。

倾注真感情,为群众“暖心”

入户商讨帮扶计划实施时,一位大姐总会哭诉家中琐碎事和老公的不体谅。通过了解,村里男性大多外出务工,妇女在家操劳难免有畏难情绪。王冬梅于是每天都会去大姐家里坐坐,推心置腹的跟她谈心,帮她分析家里状况和致富的门道,帮她树立信心和勇气,为她购买小鸡100只,送去种子和肥料,鼓励发展生产。同时,积极协调县劳动部门对村里妇女进行实用技能培训,增强她们自立自强的意识和信心。后来再去,很少听见她们抱怨了,家庭也越来越好,大家亲切地把王冬梅手机号存为“人大王妹妹”。

王冬梅在走访中,发现山上一些老人因行动不便或忙于生产和家务,经常有腰酸背痛、头晕脑胀等毛病,都无法检查诊治,她立即协调联系镇卫生院医生带上器具及常用药物,对社区65岁以上的老人逐户逐人进行了检查诊治,老人们感动不已。

第一次去江正云家里,王冬梅看见破旧的土坯房,老人常年一个人在家,靠一个简单的工具给附近的村民做一些零散的木工活,每月能挣200到300元,靠微薄的低保生存。王冬梅发现他有木工手艺后,多次入户交流,一起商量,多方打听,跑市场、看淘宝,了解到一种便携式的电动刨床,这样就可以随时随地带着刨床到处揽活。刨床购买以后,江正云每月能够收入1500到2000元,生意越来越红火,去年年底积极响应异地搬迁,从山上搬到中心安置点,自己盖起了小砖房。

大力抓产业,为脱贫“造血”

要致富,产业是关键。经过分类施策,对69户122人实行兜底保障,对33户119人重点扶持,由人大机关干部进行一对一“结对子”帮扶,以种养业、小型加工业等项目为主,贫困户现养殖生猪50头、白山羊145只、黄牛21头、土鸡2400余只,种植茯苓500窝、大黄50亩、蔬菜100余亩,魔芋种植42亩。2016年,争取人大的支持,给重点扶持贫困户户均1000元的产业奖补,2017年,为全社区贫困户购买了5.8吨化肥,支持产业发展和农业生产,鼓励群众靠勤劳、靠产业挣钱致富。

功夫不负有心人,木桥社区在2016年底脱贫退出,王冬梅在辛苦的“第一书记”岗位上,也得到了锻炼成长,今年被表彰为全县优秀妇女工作者,全县优秀“第一书记”,高票当选县十八届人大代表和市五届党代表。她说:“村上条件差,任务重,但通过两年的锻炼,自己学到很多东西,对干好村上的工作更有底气和信心,做好每件小事我都收获着一份快乐。”

新闻推荐

镇巴永乐镇“三单”制夯实脱贫攻坚责任

本报讯(通讯员吕永玲)镇巴县永乐镇在脱贫攻坚中实行工作清单、督办清单、问责清单“三单”制度,全面夯实脱贫攻坚责任,确保各项脱贫工作落到实处。镇脱贫办每周制定细化的周工作任务清单,明确工作任务...

镇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镇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