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家三代守护红军烈士墓85年

陕西日报 2017-08-03 07:06 大字

龙洞梁的巨石上刻着“红陵”两个红色大字,这里埋葬着上百名红军烈士。

本报记者薛海勇文\图

在镇巴县,有这样一户普通农民,祖孙三代居住在永乐镇天池寺龙洞梁山冈下,默默地守护着74座红军烈士陵墓,至今已经85年了。

爷爷王文章临去世前对爸爸说:“红军是我家的救命恩人,如果你是我儿子,红军墓就要一直守下去!”爸爸王成选临去世前对儿子说:“红军是我家的救命恩人,如果你是我儿子,红军墓就要一直守下去!”7月22日,王家第三代红军烈士墓的守护人王显明在电话里对记者说:“这是我们家的家训。”

1932年12月18日,风雪交加,天寒地冻,撤出鄂豫皖苏区的红四方面军73师217团,从西乡县钟家沟出发,途经镇巴县永乐镇的天池寺,准备南下川北通江县建立革命根据地。黄昏时分,部队到达天池寺村,战士们没有打扰村里的老乡,而是在雪地里铺上随身携带的稻草休息。晚上8时,地方劣绅罗荣基和王应运,纠结当地反动民团和土匪武装1600人对红军进行包围袭击。红军立即组织乡亲们转移到山洞中躲避,之后与敌人英勇作战,直到第二天天亮才击退敌人。此役歼灭敌人600余人,红军将士也牺牲百余人。战斗结束后,乡亲们在王文章的带领下帮助红军打扫战场,救治伤员,然后将牺牲的红军烈士遗体掩埋在天池寺旁龙洞梁山冈上。

居住在天池寺村的王文章当年在南郑县做生意时遇到土匪抢劫,两名同伴被杀害。他在逃跑时碰到了红军,红军打跑了土匪救下了他,他才得以活着返回家乡。王文章为了报答红军的救命之恩,在掩埋完红军烈士的遗体后,就把家搬到了龙洞梁的山冈下红军墓地的旁边,守护着这些为了老百姓而牺牲的红军将士。这一守就是一辈子。1976年,王文章去世前对儿子王成选说:“红军是我家的救命恩人,如果你是我儿子,红军墓就要一直守下去!”1992年,王成选去世前又对儿子王显明说:“红军是我家的救命恩人,如果你是我儿子,红军墓就要一直守下去!”

就这样,从爷爷王文章,到父亲王成选,再到孙子王显明,王家祖孙三代守护着红军墓,至今已有85年。前几年林权下放到户时,龙洞梁这个山冈并不属于王显明所有。为了便于守护红军墓,他几经周折用自家的好地换了这片荆棘丛生的小山冈。为了让人们记住这里是红军烈士长眠之地,王显明还用木板做了几十个墓碑立于红军烈士墓前。

2015年,经镇巴县人民政府核实,在天池寺战役中牺牲了上百名红军将士,乡亲们帮助掩埋遗体时修了73座单人墓冢,后来怕敌人报复毁坏,便将其他30多名红军烈士的遗体集中掩埋在一个大墓冢里。县民政局制作了74块“红军烈士纪念碑”竖立在红军烈士的墓冢前,其中只有两块墓碑上刻着烈士的姓名。2016年,永乐镇政府筹集资金,硬化、绿化了通往墓地的道路,并立巨石于墓地前,上书“红陵”及天池寺战役简介。

采访结束时,王显明还说:“我家守护红军墓,虽然生活贫困,但红军的恩情不能忘,祖上的教诲不能忘。镇政府为了帮助我家脱贫,让我们参加了养殖合作社,现在我家除了种庄稼和蔬菜,还养了两头牛一头猪。等养殖业挣了钱,扩大了规模,我还想把外出打工的儿子叫回来,参与镇上的红色旅游产业开发,让他继承我们家的祖训。”

新闻推荐

镇巴 全面考察天坑资源

本报讯(记者屈荔鹏通讯员周维波田逢坤)今年以来,镇巴县配合中央电视台《地理·中国》栏目摄制组和捷克洞穴专家对境内天坑进行科学考察,对其地质遗迹分布、资源保护现状、基础设施等情况全面调查分析...

镇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镇巴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