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鲁家坝

陕西日报 2017-06-09 00:00 大字
本报记者罗罡在鲁家坝村采访。

罗罡

有幸成为第一批驻村调研的记者,迎着5月的春风,我从西安出发一路南行。看着车外越来越蓝的天、越来越绿的地,经过10余小时的颠簸、换车,我终于赶到了驻村地点镇巴县小洋镇鲁家坝村。

步出农家小屋,徜徉在村中唯一一条硬化水泥路上,月色清凉,若隐若现的群山包裹着山村,四周一片静谧。轻柔的山风吹过,带来清新而甜美的空气。山村夜晚的凉意袭来,我裹紧衣服。月光没有遮挡如水银般直直照下,水泥路泛起一层层白色的光。苍莽的气息、明亮的月夜,眼前的原生态,对于长期生活在都市的我来说,恍若到了桃花源。

次日清晨,我跟干部们走访贫困户。沿着一条蜿蜒泥泞的小土路往山上爬,满眼绿色,树木随风摇曳,山花争奇斗艳。只容一人通行的小土路陡峭且路面渗水,时有小溪从脚下穿过,需要跳过去。如此路况,难怪鲁家坝村185名贫困村民这里就占了103人。

住在破旧土坯房中的贫困户,大多一年到头没多少收入。无劳力、无文化、无技术、无产业、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种种原因使山民还处在“刀耕火种”的小农经济状态。走访了10余户贫困户,我站在山顶和小洋镇书记黄锐攀谈。“为什么双坪组的村民穷成这样?”我问。“路难行,双坪组的通组公路暂时实现不了。路不通,很难招商、很难实现机械化种植。”黄锐叹道。“为什么不搬迁村民?”“靠着这些山,村民还是能有些许收入,搬迁到新地方怎么生存?”

村部有4间房,其中有一间是廉政灶,我与驻村扶贫工作队3人是这里的常客,人多时炒俩菜,人少时就下点挂面了事。村部门口有农户种的蒜苗、葱,炒菜、做饭常需要,我就拿5元钱到农户家中买。农户先是推辞后来又追到廉政灶拿来8个土鸡蛋,于是我再送些苹果过去,大家有来有往很快就熟识了。

看见房东老杨拿来一簸箕绿色植物在屋前挑拣,我不禁凑上前去。“老杨,你在干什么?”“呵呵,这是刚从山上挖的野生药材,分好类,种到自家山坡地去。”老杨乐呵呵地答道。“哦,没想到这四周的山上还有野生药材啊!”我惊奇道。“那是当然,喏,这是细辛,市场收购价13元1斤;这是七叶一枝花,500元到600元1斤;这是土茯苓、八角香、通草、金耳环。”老杨兴致勃勃如数家珍般地介绍。

村支书王太平在闲聊中告诉我:“鲁家坝村有22000亩的林地、1000多亩的耕地,山上出产丰富。但路难行,群众收入不高,很多人都外出打工。703人的村子,300人外出打长工,留守的400余名村民发展困难啊。”

结对帮扶的干部们很热心,长途跋涉而来,翻山越岭给结对的贫困户送去面、油、蚕丝被。交谈摸家底,积极出主意。我说:“是否可以搞林下经济种养结合,种植高附加值的中药材、养些比较贵的乌鸡,或者买点机器包装山里的山货,走网上电商销售之路……”憨厚朴实的村民脸上洋溢出了笑容。 (作者系陕西日报驻外记者部驻汉中市镇巴县小洋镇鲁家坝村记者)

新闻推荐

镇巴总工会***出实招

本报讯(通讯员张峰)镇巴县总工会在脱贫攻坚中始终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以道路畅通“拔穷根”、以产业带动“换穷业”、以扶贫搬迁“摘穷帽”,***出实招。该县总工会通过认真调查研究,结...

镇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镇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鲁家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