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产业扶贫筑新路 依山靠地谋钱途 ——镇巴县深入推进“8+3”增收模式发展产业脱贫纪实

西安晚报 2017-06-01 05:10 大字
在当地养殖场务工的农民

“我这5桶蜜蜂自己只出了500块钱,政府每桶给700块,村里的养蜂合作社就帮忙给我养起了这些蜜蜂。他们合作社按时过来查看情况,以后蜂蜜直接卖给合作社,我自己基本是个‘甩手掌柜\’。”昨天下午,镇巴县渔渡镇花果村57岁的贫困户马启明一边招呼合作社查看蜜蜂酿蜜情况的技术员,一边与前来采访的记者聊了起来。

这是镇巴县深入推进“8+3”增收扶贫模式,坚持将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千方百计让贫困群众从产业发展中获益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镇巴县始终把特色产业助农增收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依托山区资源,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靠山脱贫、靠地致富的产业扶贫之路。2016年带领39个村,1.92万贫困群众成功脱贫。

顶层设计谋划产业

扶贫的关键在产业,产业在扶贫中能不能借上劲、给上力,顶层设计很重要。

镇巴县充分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融合市场要素,围绕茶叶、魔芋、养殖、中药材四大主导产业为龙头,县、镇、村三级联动通盘谋划,在《精准脱贫实施方案》指导下,编制出产业扶贫专项方案和各年度实施计划,做到了规划横向到村、纵向到户。并在充分尊重贫困农户意愿的前提下,对症下药,因户施策,点对点为贫困村、每一个贫困户“量身定做”出产业脱贫规划,手把手帮每一个贫困村、贫困户发展好一至二个产业,实现产业全覆盖,确保每个贫困户都能在产业发展中增收致富,既避免了产业规划千户一面,也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

杨家河镇贺家山村贫困户欧忠全,眼睛和双手都有残疾,一家三口生活过得紧巴巴的。去年在个性化产业规划下,贷款养起了65只白山羊;还利用镇上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户“嫁接”的机会,用政府补助的产业扶持资金,购买了一头价值7000元的“西门达尔”良种母牛,入股托管在镇里的勤兴肉牛养殖合作社;家里的8亩多土地流转到村里的合作社,每年流转租金收入2000多元。靠“股份牛”+“流转金”+“养羊利”,全家年人均收入翻了一番,成为村里的脱贫榜样。

“真的没想到,去年我家通过土地入股、政府分牛、贷款养殖一年就脱了贫、致了富,还作为全县脱贫模范走进省政府见到了省长……”欧忠全说起产业致富激动不已。

提质增效做强产业

素有“镇巴小西藏”之称的永乐镇近日一片繁忙。69岁的红花村贫困户张武伦家的4亩多蒜地里更是分外热闹,前来帮忙剥蒜薹的几个乡亲,有的弯腰正在采摘,有的正蹲在地上分拣,有的正在装袋。

“去年种了4亩多大蒜,收了1500多斤,每斤5块钱,啥子除完,还落了3000多块钱。”张老汉放下手里的活儿,笑嘻嘻地算起了账。“今年这大蒜长势好,今天剥的这些蒜薹还能卖个千把块,今年应该比去年要强些。”

张老汉一家四口,老伴高血压,常年吃药打针;大儿子在外地做上门女婿,无暇顾及这个家;小儿子四十多了还未娶上媳妇,天天在外打零工,一家人日子过得恓惶,他家成了典型的贫困户,在***中,镇村干部帮助他加入了村里的高山大蒜合作社,日子总算有了起色。

近年来,镇巴县结合县域实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优质气候条件和资源禀赋,创新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产业扶贫模式,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通过股权纽带把各种资源要素整合到产业平台上来,采取“合作社+贫困户”“公司+基地+贫困户”等经营体制,激活农村自然资源、存量资产、人力资本,促进农业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生态增值,走出了一条贫困户以土地、劳务、资金等要素参股入社,转变为合作社的股东或工人,有效解决了贫困户生产没项目、管理缺技术、销售没门路的难题,基本形成了“镇镇建基地、村村有合作社,户户搞产业、人人当股东”的产业发展模式。

目前,镇巴县累计建成306个专业合作社,70%的贫困户成为“股东”,实现了10万余群众在多个产业发展中增收。

资金助力撬动产业

“去年,政府给了6000块钱补贴我发展产业用,包扶部门还给了3000元的产业奖励资金。加起来就快一万了。”正在栽种元胡的徐显远说起政府帮他脱贫致富难掩心中的喜悦。

家住镇巴县泾洋街道办鹿子坝村的徐显远,是重点扶持类贫困户。去年在村干部动员下,徐显远到银行办理了5万元贴息贷款,带领女儿女婿养了10头猪和1头牛,还种了4亩中药材、2亩蔬菜,到年底收入翻了两番,一年就实现了脱贫。住了60多年的两间旧土坯房,也换成了亮堂的小洋楼。

徐显远是镇巴创新“资金整合”制度的受益者之一。该县每年整合财政资金1000万元,并按1∶10比例撬动金融扶贫贷款,对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全贴息的小额信用贷款用于产业发展等。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首批贷款6.2亿元,用于改善贫困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

据了解,镇巴县政府还每年整合财政资金1000万元,分别“打卡”到户,为重点扶持类和自身发展类贫困户,每户分别补助增收产业辅助金6000元和3000元,解决了贫困户入股无钱、发展缺资金的问题。缺少劳力和技术的贫困户,纷纷以补助金为“股金”,加入到村级合作经济组织和企业中变身股东“坐收红利”。

文/图记者胡毅通讯员欧世强

新闻推荐

镇巴驻村干部交叉核实贫困户精准识别为脱贫攻坚打基础

  记者郭璟霖  5月18日上午十点多,根据县委的统一安排,汉中市镇巴县青水镇向家坪驻村干部及村干部们来到该镇郭坪村进行交叉核实,对该村已经核实上报的贫困户进行再一...

镇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镇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