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拳爱心温暖孤寡老人 记洋县黄安敬老院院长何应民
本报通讯员 张恤民
从青春活力的小伙到饱经沧桑的壮年,35年来,何应民把全部的爱心和热情,倾注在民政事业上,用无私大爱和赤诚爱心温暖着敬老院里每一位老人的心。
2013年10月,黄安区域敬老院刚刚建好,谁愿意放弃手头轻松的工作去护理那些孤寡老人呢?正在领导为难之时,在黄安镇从事民政工作多年的何应民自告奋勇地向党委政府提出了申请,志愿到敬老院去工作。
刚建起的敬老院里,仅有一座五保楼、一座餐厅和厨房,其余地方杂草丛生、堆满建筑垃圾……何应民二话不说,挽起袖子,带领工作人员清除杂草、清运垃圾。当时厨房没有使用,他家远在汉江以北的贯溪,为了节省时间,他睡简易床,吃方便面和盒饭。经过20个昼夜的奋战,4亩地面积的荒草、数吨垃圾被清除。接着,他带领大伙栽植景观树150余棵、花草20余种,使院内绿草成荫,四季有花,芳香四溢,为老人们提供了一个优美舒适的休养环境。
为减轻政府负担,提高院内老人们的生活水平,何应民利用院内土地,建起了3亩菜园,同时还在紧邻敬老院的亲戚家1亩多撂荒地上种上杂粮,今年收获土豆3000多斤,还把多余的拿到超市兑换成其它蔬菜,为老人们改善生活。4亩多地每年节省开支2万余元。
何应民还在院内设置安全知识、孝文化等宣传牌,组织老人观看,给他们讲解,让老人们在浓厚文化氛围中陶冶了情操。
何应民始终把每一位需要救助的人都接到敬老院作为他的职责,一有时间就打听哪里有需要救助的人。建院初期院内只有3名老人,他便在区域内宣传政策、寻找需要救助的老人,有时还跨区域接纳,目前院内老人达到62人,最大年龄85岁。
敬老院内的老人大多年老体弱,受教育程度低,孤独生活惯了,性格怪癖,难以融入大家庭。每接一个老人,他便要花费几天时间谈心交流,掌握个性特点。有的老人常常因为一些小事就大发脾气,每当遇到这种情况,他总是笑脸相迎,耐心倾听,和颜悦色地与老人拉家常。一个过程下来往往需要一两个钟头,但他从没有抱怨过,他把每位老人的情况都熟记于心。
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何应民却把老人们当做自己的亲人。2015年初,金水镇发现一名60多岁流浪乞讨人员,因是哑巴,家庭住址等信息一无所知,县救助站联系将其送到该院。入院后,何应民逼自己学会了简单的哑语,天天抽时间和他对话,感情逐步加深。
有时,老人患病,护理人员忙不过来,他就要挑起护理的担子,背扶、接屎接尿一样都少不了。
2017年夏天,院民张顺娃摔伤胯骨,何应民立即开上自己的车子送其到中医院住院治疗。在住院楼上背上背下,做各项检查,安排住院。张顺娃住院1个多月,他和另1名护理人员交替照看,接屎接尿的活他一个人承担。每天往返于医院和敬老院之间,工作长达十五、六个小时。老人在敬老院恢复阶段,他仍然接屎接尿,无微不至。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张顺娃恢复很快,现在能劳动,能锻炼。几年间,先后有30余名院民住院,他都是这样精心护理,耐心伺候。
65岁的院民杨全娃是个孤独人,曾经服刑,刑满出狱后,身体不好,房屋垮塌,无家可归,生活无着落。入院后,何应民没有歧视,从思想上引导,鼓励杨全娃增强信心,使杨全娃从一个几乎痴呆的人变得能除草、洗衣。
70多岁的五保户宋长明患有脑梗,原来一直靠堂弟照顾,随着堂弟家庭负担的加重,无法再照管下去。今年3月,何应民听到消息后,开上私家车把宋长明接到敬老院。宋长明因脑梗两手无法动弹,每天他都要经管喂饭、上厕所。
何应民常对工作人员说:“敬老院里的老人大多身世坎坷、没有亲人,我们要理解、再理解,耐心、再耐心,像对待父母一样对待他们,时时刻刻让老人感受到贴心和温暖,让他们安享晚年。”在他的感染下,院内的工作人员都把老人们当亲人一样看待,热心、细心地为他们服务。
为了让老人们感受到敬老院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和关爱,何应民给自己“约法三章”:凡节假日必须呆在敬老院里陪老人;凡老人生病必须守在病床边;凡有老人病故必须亲自送最后一程。在敬老院的5年里,他从未在自己家过过中秋、除夕,他每年工作都在340天以上。院内老人去逝,都是他给办理后事,为老人“尽孝”,他用爱心、善心温暖着老人们的心;用一言一行表达着对敬老、养老事业的热心和诚心。何应民先后获得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洋县第四届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新闻推荐
9天出现6个暴雨日 7地降雨量破9月历史极值 西安20日起有望转晴
阴雨天气持续本报记者王晓峰摄短短9天陕西省出现6个暴雨日,7地降雨量破9月历史极值。9月17日,多地持续降雨,中午,西安城...
洋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洋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