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产业助力朱鹮之乡换羽腾飞

汉中日报 2019-09-23 09:25 大字

本报通讯员 王艺晨上世纪80年代,世界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在洋县被发现后,为保护朱鹮、保护生态,该县大部分地方属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域。经过该县干群的不懈努力,现在在这片温润的土地上,不仅濒危的朱鹮繁衍生息、数量不断增多,同时“朱鹮牌”有机产业也被打造成该县特有的靓丽名片。

探索创新,标定农业发展方向 “那些年,日子确实过得很艰难、也很迷茫。”提起洋县草坝村的过去,该村村支书刘开昌感慨万千。1981年5月23日,世界仅存的朱鹮被发现后,5月27日,该县政府就发布了《关于认真保护世界珍禽——朱鹮的紧急通知》,不准在朱鹮活动区狩猎,不准砍伐朱鹮筑巢栖息树木,不准在朱鹮觅食区域使用化肥农药,不准在朱鹮繁殖区开荒、放炮——“四不准”。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后,该县陆续关停了多家影响朱鹮生存繁衍的工矿企业,全县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的区域达3000平方公里。如何处理保护朱鹮生存的绿水青山与提升农业发展速度两者之间的矛盾?经过艰辛探索和多方研究论证,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有机产业成为了该县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多亏了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才有了今天万亩有机稻田和万亩有机梨园这两个草坝人的聚宝盆。”刘开昌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整合优势,打造鹮乡特色品牌 为了将有机产业做大做强,该县每年投入财政专项资金3000万元;先后出台《有机产品认证及肥料采购补贴管理办法》、《获得名牌产品企业奖励办法》等多项扶持政策;建立健全监管网络机制和退出认证机制;持续加大与科研院所合作,为有机产业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构建“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电商”的运行模式,“朱鹮牌”有机产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在积极引导加大扶持的同时,该县同时建立健全各项保障服务机制,助力有机产业企业做大做强。近年来,该县税务部门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税务需求,在加快政策落实、宣传辅导和纳税服务方面持续发力,主动为涉农企业开展“一对一”涉税辅导,最大限度降低涉农企业办税成本。

2016年,该县被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授予“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跻身全国首批9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行列。发展有机生产企业24户,认证有机产品13类70种12.1万亩,有机产业年总产值达8.82亿元,以朱鹮牌稻米、黑米酒、红薯粉条等优势产品为代表的该县有机产品享誉全国,俏销多个国家和地区。2017年该县朱鹮生态有机产品区域品牌价值达到亿元。2018年,该县建成陕西第一个有机产业园区,有机产业已经成为该县的支柱产业和本土特色品牌。

普惠民生,提升人民生活质量 绿色强县,有机富民。该县对有机生产企业实行配套优惠政策,重点培育科技含量高的精深加工企业,采用“公司化”和“合作制”两种主要经营模式,有效推进有机生产基地和精深加工企业快速发展。黑米酒业、谢村黄酒、双亚粮油、永辉农业、志建药业、康原薯业、东惠果业、白云农业、景柱香菇等一批有机企业向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迈进,使该县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有机产业集群。

“普通大米亩产1200斤,每斤价格2.5元左右,而有机大米亩产只有700斤左右,批发每斤8元,市场价在15到20元。”陕西双亚粮油工贸有限公司负责人周亚刚算了一笔实在账。涉农企业规模化发展,农户也感受到了有机产业带来的红利。该公司财务经理张磊说:“增值税税率下降后,公司调整了主打产品的售价,今年的销量比往年同期增长15%左右,因此黑谷收购量比往年多了500吨。”企业收购量的增加,让周边农户的收入得到了明显提升。

在有机产业这条路上起步较早的纸坊街道办草坝村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变成了“村前米粮川、村中大花园、村后花果山”的小康村。“黄金梨”就是该村推出的第一个有机农产品。起初由于销路不畅,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有的甚至挖掉果树改种其他农作物。朱鹮湖果业专业合作社成立后,通过改进种植技术、拓宽销售渠道、加大宣传力度等,如今,一斤优质黄金梨可卖到2元多,2018年该村512户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万元,有机梨园真正成了草坝村名副其实的“聚宝盆”。

新闻推荐

洋县政协赴深圳宣传推介洋县文化旅游

本报讯(段国芳)近日,由洋县政协、深圳市盐田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的“深圳盐田—陕西洋县”书画交流展暨文化旅游宣传推...

洋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洋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