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工作要有爱心、耐心” ——记洋县龙亭镇麻洞村第一书记刘昌文
本报记者 黄韦华
“这里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贫困人口分布广,脱贫攻坚工作范围广、任务重、压力大。”6月24日,洋县龙亭镇麻洞村包村扶贫的第一书记刘昌文对记者说。
麻洞村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传统种植产业结构单一,土鸡蛋、土蜂蜜、竹笋、板栗、香菇、木耳等农副产品出不了山……全村10个村民小组居住分散,外出务工的、进城陪读的、村内留守的各占有三分之一,村委会的活动很难开展。开村民大会基本没人来,勉强来开会的都是老年人,讲政策听不懂、要征地不做主、基础设施建设不表态……村情复杂、工作开展难度大。2015年7月刘昌文主动向县编办领导申请到包抓的扶贫村担任第一书记。
记者走进刘昌文租住在麻洞村的瓦房内,一进门就是泥巴盘起的土灶,铁锅里正熬着绿豆汤;不大的客厅中央放着一张折叠小方桌,桌子上堆放着各种扶贫资料、文件、书籍和两桶方便面,几张柴板凳靠墙整齐地排列;卧室的木架子床上撑着泛黄的蚊帐,床头摆放着三四本驻村扶贫日记……
“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产业发展;搞好旅游景点开发,拉动整村经济增长……”这是刘昌文日记中用特殊符号圈出来的一段,旁边备注着:通过旅游景区吸引游客,做好线下土特产销售;通过电商运营平台,打造“旅游+山货销售”的模式,将板栗、竹笋、药材、土蜂蜜等卖出去。
“去年驻村以来,我每天6点起床洗漱完毕自己做饭,不到7点就要赶到贫困户家里,否则村民下地干农活一天见不到面。”刘昌文说,“扶贫工作开展要有爱心、耐心,不仅要产业帮扶,还要爱心温暖、精神帮扶,像雨天排水防洪、节日上门送粮油探望、收割季下地帮忙抢收……”
为了修通通往100亩沙树林的机耕路,刘昌文不分昼夜忙碌着,既要上门做村民思想工作又要联系工程队打路基,还要协调资金、处理纠纷。修路涉及到15户村民的占地,村民意见不一致,工作推进难度很大。
该村6组47岁的靳建红,多次找到村委会说自己家里有病人、学生,生活条件很差,要求当贫困户,情绪很激动。刘昌文了解,对方在县城购买了80平米的商品房,不符合贫困户评定的标准。但他依然耐心地做靳建红的思想工作,帮其解决学生上学、家人看病遇到的具体困难,还帮其规划产业发展项目,对方被他的实际行动感动了。
“这条3米宽的机耕路是去年国庆节修好的,很多年来我们想修一直都没修成,除了没钱征地外,村民矛盾是最大的阻力。”村民老武抱着一箱土鸡蛋路过时喜滋滋地说,“现在好了,水泥路通了,28户村民的生产生活便利了,到汉王山林场务工再也不用爬坡了。这不,土鸡蛋有小商贩上门来收了。”
该村一组64岁的贫困户叶翟云边带着记者参观自己的养鸡基地边激动地说,赶上了扶贫好政策也多亏了驻村干部帮扶,日子终于有盼头了。原来,叶翟云的丈夫患有严重的胃病,常年住院使家里欠下十几万的外债。得知家里具体情况后,第一书记刘昌文于2016年3月带领工作队和村组党员干部一齐动手,帮其在门前的空地上搭建起了约200平米的养鸡场,并协调自己所在的县编办免费送来100只土鸡鸡苗。除此之外,还经常去家里问问近况、拉拉家常,给与精神上的鼓励和感情上的帮扶。去年养鸡收益不错,今年年底每只毛鸡就能卖到80至100元,脱贫不是问题。
2015年开展扶贫工作以来,在刘昌文的协调和带动下,麻洞村陆续修通了通户路、机耕路,解决了人畜饮水等问题,并通过银杏、香菇、木耳、乌药等种植和土鸡、蜂蜜等养殖产业发展,稳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同时,多渠道争取项目资金并吸引外资,搞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目前,麻武洞旅游景点打造工程一期工程已经完工,预计7月上旬将对游客开放。青石崖、天池山等景点的后续开发,将成为麻洞村脱贫致富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邬正鹏)6月26日上午,城固县举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宣讲报告会邀请市委宣讲团成员、陕西理工大学教授庞桥作专题宣讲。城固县各级领导干部200余人到会聆听。庞桥紧扣省第十三次党代会...
洋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洋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