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发现暨保护朱鹮35周年纪念日——洋县千人 同写“朱鹮”
小学生们将现场写好的手稿沿着“朱鹮”大字图案摆放好
洋县南街小学近千名小学生,在两个20米高、20米宽的“朱鹮”字旁边,现场书写“朱鹮”
大赛摄影作品与市民亲密接触
陕西省朱鹮管理局及洋县县委、县政府为首先发现朱鹮并实施保护的4位市民颁发荣誉证书
孩子们带着朱鹮模型入场
小学生们不仅写下了“朱鹮”两个字,还写下了他们的美好祝愿
5月23日,正值发现暨保护朱鹮35周年,洋县千名学生齐聚洋县体育场,共同书写“朱鹮”,并且留下了保护朱鹮、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美好家园的祝愿。
摄影大赛收到800余件作品
59件获奖
5月23日是朱鹮发现35周年的纪念日,为纪念这一重要时刻,洋县县委宣传部联合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华商报社陕南事业部、汉中市摄影家协会、陕西双亚有机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举办“周大黑杯”“朱鹮之乡·生态洋县”摄影大赛。
据悉,“周大黑杯”“朱鹮之乡·生态洋县”全国摄影大赛,从开始征集照片至今历时四十多天,此次活动得到了广大摄影爱好者的踊跃参与,收到省内外800余件摄影作品,59件作品获奖,组委会对作品进行了初评,同时在华商报全媒体平台上进行了分类别充分展示,目前已经吸引了众多市民关注和点赞。
“这些图片的总体质量非常棒,很多作品质量和专业度都很高,让人很难抉择。”本次大赛初选评委点评说,有些作品生活气息很浓,尤其是一些朱鹮、熊猫、羚牛、金丝猴等动物类作品,有很强的秦岭特色,同时洋县美景作品也非常有特点,多角度的展现洋县生态及美丽景色,集中展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洋县。
“感谢大家的参与,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洋县,感受洋县之美,朱鹮之美,生态之美。”大赛评委、洋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兆俊说,作为朱鹮之乡,洋县这几年一直致力于生态环境的发展,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洋县也始终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希望更多的摄影爱好者、旅游者来洋县,看洋县的青山绿水、品尝洋县的绿色原生态有机产品。
35年前世界仅存7只野生朱鹮
如今已有2000余只
活动中,世界重新发现朱鹮第一人,原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荫增等领导嘉宾现场为4位一代护鹮人及摄影大赛获奖作者颁发了朱鹮保护35周年纪念奖。1981年的5月23日,刘荫增在洋县姚家沟发现了当时世界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刘荫增说,如今35年过去了,朱鹮不但被奇迹般地保存下来,而且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今天分布于3个国家、种群数量2000余只的喜人局面。“看到朱鹮种群的不断壮大,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朱鹮的行列,我很欣慰。”刘荫增说。
随后,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宣传外联委员会委员李玉和带领1000名学生,伴着古典乐曲,凝神静气,一撇一捺,认真专注地书写“朱鹮”二字。“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让鸟儿叫醒你每一个早晨。”“朱鹮,我为你骄傲。”在书法家指引下,大家现场书写“朱鹮”二字及对家乡的寄语,并用书写后的手稿拼成“朱鹮”两个巨幅大字。
为保护朱鹮实行“三禁”
洋县每年损失2000万
“今天,2016年5月23日是个特殊的日子。”据洋县县委宣传部部长路建侠介绍,1981年的今天,中国科学家在洋县发现了当时世界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这一消息震惊中外,拉开了世界朱鹮保护大幕。
35年来,围绕最后这7只野生朱鹮种群的保护与繁衍,洋县县委、县政府积极倡导、主动作为,社会各界鼎力支持,所有护鹮人肩并肩、手牵手、心连心、破万难,让最初的7只朱鹮以星火燎原之势发展到目前的2000余只,足迹遍布中日韩。此次纪念朱鹮保护35周年系列活动旨在提升群众动物保护意识,进一步提高洋县美誉度和知名度。
“朱鹮常以水田中的青蛙、昆虫、鱼虾、螃蟹等为食,因此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关系密切。”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翟天庆说,朱鹮往往在有人耕作的水田附近出现,而当水田荒废时就会离去,它们与人的距离太近,因此保护起来要比别的鸟类困难一些。
路建侠说,从上世纪80年代起,洋县为保护朱鹮实行“三禁”措施,即在保护区内严禁使用化肥、农药及开矿办厂等,导致农业产量低,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目前仍属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这35年来,洋县政府、洋县人民恪守生态红线,强忍着每年为保护朱鹮造成的2000余万元损失,在保护国宝朱鹮的同时也为洋县后世子孙留下了宝贵的绿水青山。华商报报道组 文/图
新闻推荐
万户民众迁新居 洋州大地别样美 ——洋县奋力推进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成效显著
洋县按照省、市要求,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统一认识,精心组织,创新实干,使全县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健康有序推进,三年来,曾多次受到省、市表彰。该县计划用十年时间搬迁37253户137113...
洋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洋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