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纪念洋县发现朱鹮35周年昨千名小学生同写“朱鹮”

华商报 2016-05-24 15:04 大字

昨日,小学生们不仅写了“朱鹮”两字,还写下美好祝愿华商报记者 陈团结 摄

5月23日,正值发现暨保护朱鹮35周年,洋县千名学生齐聚洋县体育场,共同书写“朱鹮”,并且留下了保护朱鹮、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美好家园的祝愿。

摄影大赛收到800余件作品

59件获奖

5月23日是朱鹮发现35周年的纪念日,为纪念这一重要时刻,洋县县委宣传部联合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华商报社陕南事业部、汉中市摄影家协会、陕西双亚有机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举办“周大黑杯”“朱鹮之乡·生态洋县”摄影大赛。

据悉,“周大黑杯”“朱鹮之乡·生态洋县”全国摄影大赛,从开始征集照片至今历时四十多天,此次活动得到了广大摄影爱好者的踊跃参与,收到省内外800余件摄影作品,59件作品获奖,组委会对作品进行了初评,同时在华商报全媒体平台上进行了分类别充分展示,目前已经吸引了众多市民关注和点赞。

“这些图片的总体质量非常棒,很多作品质量和专业度都很高,让人很难抉择。”本次大赛初选评委点评说,有些作品生活气息很浓,尤其是一些朱鹮、熊猫、羚牛、金丝猴等动物类作品,有很强的秦岭特色,同时洋县美景作品也非常有特点,多角度的展现洋县生态及美丽景色,集中展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洋县。

“感谢大家的参与,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洋县,感受洋县之美,朱鹮之美,生态之美。”大赛评委、洋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兆俊说,作为朱鹮之乡,洋县这几年一直致力于生态环境的发展,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洋县也始终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希望更多的摄影爱好者、旅游者来洋县,看洋县的青山绿水、品尝洋县的绿色原生态有机产品。

35年前世界仅存7只野生朱鹮

如今已有2000余只

活动中,世界重新发现朱鹮第一人,原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荫增等领导嘉宾现场为4位一代护鹮人及摄影大赛获奖作者颁发了朱鹮保护35周年纪念奖。1981年的5月23日,刘荫增在洋县姚家沟发现了当时世界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刘荫增说,如今35年过去了,朱鹮不但被奇迹般地保存下来,而且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今天分布于3个国家、种群数量2000余只的喜人局面。“看到朱鹮种群的不断壮大,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朱鹮的行列,我很欣慰。”刘荫增说。

随后,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宣传外联委员会委员李玉和带领1000名学生,伴着古典乐曲,凝神静气,一撇一捺,认真专注地书写“朱鹮”二字。“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让鸟儿叫醒你每一个早晨。”“朱鹮,我为你骄傲。”在书法家指引下,大家现场书写“朱鹮”二字及对家乡的寄语,并用书写后的手稿拼成“朱鹮”两个巨幅大字。

为保护朱鹮实行“三禁”

洋县每年损失2000万

“今天,2016年5月23日是个特殊的日子。”据洋县县委宣传部部长路建侠介绍,1981年的今天,中国科学家在洋县发现了当时世界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这一消息震惊中外,拉开了世界朱鹮保护大幕。

35年来,围绕最后这7只野生朱鹮种群的保护与繁衍,洋县县委、县政府积极倡导、主动作为,社会各界鼎力支持,所有护鹮人肩并肩、手牵手、心连心、破万难,让最初的7只朱鹮以星火燎原之势发展到目前的2000余只,足迹遍布中日韩。此次纪念朱鹮保护35周年系列活动旨在提升群众动物保护意识,进一步提高洋县美誉度和知名度。

“朱鹮常以水田中的青蛙、昆虫、鱼虾、螃蟹等为食,因此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关系密切。”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翟天庆说,朱鹮往往在有人耕作的水田附近出现,而当水田荒废时就会离去,它们与人的距离太近,因此保护起来要比别的鸟类困难一些。

路建侠说,从上世纪80年代起,洋县为保护朱鹮实行“三禁”措施,即在保护区内严禁使用化肥、农药及开矿办厂等,导致农业产量低,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目前仍属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这35年来,洋县政府、洋县人民恪守生态红线,强忍着每年为保护朱鹮造成的2000余万元损失,在保护国宝朱鹮的同时也为洋县后世子孙留下了宝贵的绿水青山。华商报报道组 文/图 

新闻推荐

汉中市体育局到八里关镇送温暖

“感谢市体育局领导们冒着风霜,千里迢迢来到我们八里关贫困山区对本地大学生的关心和帮助,我们一定会努力学习,将来成为有用之人,好好报答社会和家乡!”日前,洋县八里关镇王河村的王征从华北电力大学刚...

洋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洋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