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和群众的心贴得再紧些

陕西日报 2015-03-02 23:20 大字

省政府办公厅会议处 杨志东

开栏语 为了解基层群众的实际诉求和真实反映,从2012年起,陕西省倡导、鼓励机关干部利用节假日回乡或平时探亲之机,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三年来,这一“家庭作业”已经常态化,创新了干部下基层的形式,促进了干部思想上重视群众、情感上贴近群众、行动上融入群众,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热情,有力增进了干群关系,促进了干部在察民情、听民声、知民意中更好地为民服务。即日起,我们继续开设“回乡见闻”栏目,陆续刊发今年省级机关干部职工春节期间回乡过年的所见所闻,与读者一同感受三秦大地的新风新貌。

当羊年春节在孩子们焦急的期盼中来到的时候,老家洋县的柳树已齐刷刷吐出了新芽,家家户户在祥和喜庆的日子里团圆过年。

走亲戚、拉家常,是过年时的传统习俗。平日里见面少,我趁过年机会和老家亲朋好友们见见聊聊,还特意看望了邻居老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文斌、库区移民搬迁户张宝红、复员待业的表弟、养猪专业户雍宝国等几位“穷亲戚”。

言谈间,洋溢的都是笑容。最近这几年,大伙在党的好政策下,都铆足了劲勤劳致富,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特别是一系列民生政策的实施,使他们生活得更有底气。在分享收获喜悦的同时,我这些“穷亲戚”也诉说了一些难肠事,正所谓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邻居老陈的头是偏的,全村老少提起“偏头”都知道是他。老陈没有子女,和老伴相依为命。我清楚地记得三年前他们一直住在公路边两间低洼的胡基房里。每逢下雨,水就会顺着马路流进房里,日子过得提心吊胆。自从享受移民搬迁政策盖了三间新房后,居住条件有了改善,可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和老陈境遇相同的张文斌老人快80岁了,老两口住了一间房,前半间是灶房,后半间是卧室,各种家什挤得满满当当。好在2011年他的“洋县蓑衣编织技艺”被评为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承人的他每年有了几千元的补贴,日子总算熬得过去。老人在连声感谢党和政府对他帮助的时候,还是流露出了生活的艰辛。

家住在洋县黄家营镇蔡坝村的张宝红,属黄金峡库区移民搬迁对象。他说,作为水源地的村民,感情上虽不愿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但都还是支持省上的引汉济渭工程,只是移民搬迁喊了多年,可他们对搬到什么地方以及补偿、过渡等政策不太清楚,只是道听途说了一些消息,心里没底。

30多岁的表弟从部队三级士官复员,去年在民政部门报到后,一直在等待安置,他打心底里期盼着能有一个理想的工作。

为供养两个孩子上学,几年前雍宝国毅然回乡租地建圈舍养起了猪,多年来养殖效益总体不错。可是,去年由于生猪及猪肉产品产能相对过剩,收购价格持续走低,又加上饲料涨价,每头猪差不多有50-150元的亏损。猪价低位震荡,像他这样既不灵通信息,又得不到扶持的中小养殖户已进入深度亏损阶段,面临着是继续坚持还是退出的两难选择。

这些问题,虽是扶贫、移民搬迁、退役士兵安置和农民工创业等方面的个例,但却带有普遍性。近年来,基层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还存在政策宣传和落实不到位,服务能力不强等一些共性问题。在与大伙的交流中不难看出,他们迫切需要了解政策,迫切希望得到政府的帮助与支持。同时,他们最担心的是政策走在路上,服务挂在嘴上,实惠不能落到自己身上。

地基坚实,大厦稳固。基层干部直接面对群众,是各项政策的宣传者、执行者和落实者。夯实基层基础,既是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的前提,也是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这对于加快建设“三个陕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关重要。当前,应在搞好顶层设计形成整体合力的同时,以村“两委”换届选举和镇村综合改革为契机,切实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认真推进群众办事干部代办和村“两委”坐班制度,零距离宣传各项政策,不折不扣予以落实,真正做到和群众的心贴得再紧些,让他们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优质高效的服务。

新闻推荐

开春以后洋县农民不误农时积极春耕备耕田间管理力争今

开春以后,洋县农民不误农时,积极春耕备耕、田间管理,力争今年有个好收成。图为戚氏镇农民张怀民正在给小麦喷施叶面肥。

洋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洋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