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桑成行棚内育新茧 西乡子午蚕桑产业“破茧重生”

汉中日报 2020-05-12 08:32 大字

本报通讯员 刘春生 杨青友俗话说人过三十不学艺,但因缺技术致贫的西乡县子午镇耳扒村贫困户魏哲志不信这邪,他58岁时在子午镇组织下学蚕桑养种技术,如今已是村技术指导员。他和妻子任清慧一头扎进蚕桑产业,去年挣了2万元,今年预计能挣4万元,成为了让乡亲们艳羡的致富明星。

子午镇地处荔枝古道,蚕桑自古闻名。上世纪六十年代,子午家家养蚕,但不成规模。作为秦岭南麓整治重点区域和汉江湿地保护核心区,肩负一江清水供京津的重任,因而发展生态产业就成为子午的首选。2018年以来,该镇问计于民,决定将蚕桑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在全市率先成立蚕桑产业发展办,整合财政资金严格管理使用,吸纳全镇144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产业发展,并按股量化到户到人,以“党支部+经济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把贫困户“镶嵌”在蚕桑产业发展链上。

栽桑点桐,子孙不穷。该镇选择国内最好的良桑10号和良桑14号桑苗建桑园,同时聘请专业机构设计、指导,建成标准化养蚕大棚和蚕台。在全省率先实行对每个新建蚕棚补助200至300元的政策,拿出20万元对产业有功人员进行奖励。在该镇考核分值中,除脱贫攻坚外,蚕桑产业考核占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赋分中的半壁江山。

种桑养蚕,吐丝结茧,都是技术活。该镇聘请市县专家到镇开展培训,高薪聘请专业团队驻镇传授技术。聘请的驻村专业团队与村委会签订养蚕协议,负责给村上培养10名技术人才。目前,该镇蚕桑栽植7100亩,成为全市最大的蚕桑养殖基地镇;建成钢架养蚕大棚34个,小蚕共育室700平方米。

采桑进棚育小蚕,二十八天见现钱。蚕桑产业吸引了众多贫困户投身其中。耳扒村远离城镇,只有一条崎岖山路通向子午镇。村两委恢复水毁农田发展桑园645亩,贫困户户均3亩桑园。2月9日以来,贫困户通过在桑园剪枝、锄草、施肥,已领工资20多万元。村合作社每年养蚕纯利润6万多元,其中七成作为分红给了贫困户。

耳扒村贫困户蒋光顺是残疾人,右手没有手指。自蚕桑产业发展后,他用一只手参加劳动,收入4000多元。加之平时和妻子喂牛、种吊瓜,年收入达到4万多元。三花石社区贫困户陈天海年届花甲,每天到社区桑园辛勤劳作,目前已挣到了1500元工资。他告诉我们,随着幼蚕入棚,他可以采摘5个月桑叶,预计增收1.5万元。目前,全镇贫困户户均1.5亩桑园,户均增收1200元;今年桑叶长势好,贫困户户均预计增收1500元。

眼下,子午各村正给蚕棚消毒,迎接二龄蚕苗入棚。镇党委书记王定军介绍,到2022年全镇将达到年产蚕1万张规模,产值2000万元,利润800万元,贫困户分红收入500万元,务工收入700万元,全面实现蚕桑产业“破茧重生”的致富梦。

新闻推荐

西乡种下1120万袋致富“包”

本报通讯员谢阳黄荣张晨“‘能人’,今年发展黑木耳带我一个呗?”“行啊,大家共同发展,人越多越好,黑木耳能挣钱,就要让大家都...

西乡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乡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