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字对一个个查,手中小本本有了大用处 离家38年,她终于找到了家

济宁晚报 2018-09-11 11:36 大字

本报记者 苏茜茜

“按照他们的口音以及说出的地名从地图上找,有时候地名的汉字无法精确确定,就依照拼音,凡是音相似的,一个都不放过。”在市第一救助站,工作人员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里面密密麻麻都是地名、人名的分析,他们把帮流浪人员找家的过程称为“破案”。

8月29日,对于市第一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来说,只是平常的工作日,而对于谯延林一家来说却值得铭记一生。在救助人员的帮助下,离家38年的谯延林终于回家了。

谯延林今年56岁,2014年2月10日进站接受救助。由于她来到救助站时神志不清,无法与其交流,救助站便先以“党恩玲”为名将其送到市荣军医院接受救治。在救助人员一次次的探访中,谯延林一直没有回忆起家人。今年6月份,谯延林身体恢复良好,回到市第一救助站生活,在这期间,谯延林的话渐渐多了起来,她为人热情又爱笑,很受大家的欢迎。就在一个月前,谯延林无意中说出了“莲花村”这个词,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工作人员便随手记在了自己的工作本上。

了解情况后,市第一救助站业务科科长王建强按照拼音搜索了多遍,又经过多方电话询问,终于确认谯延林所说的“莲花村”是陕西的一个村庄。当拨通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救助站的电话时,救助站的工作人员还吃了一惊:“莲花村就在我们辖区,这个人离家38年了,她家里人都以为再也找不到她了。”经过确认,这时大家才了解到,“党恩玲”原来叫“谯延林”,患有遗传性精神病,1980年就走丢了,当时家中的女儿年仅七岁。家里贴出了寻人启事多方打听寻找,但苦寻无果,不承想她最终流落到了济宁并接受了救助。身份核实并确认,市第一救助站立即为谯延林办理了出站手续,并于8月29日在站内工作人员的亲自护送下踏上了回家的列车。

据市第一救助站站长李兵介绍,像谯延林这样的流浪者还有很多,由于他们中有的是精神失常、智力残疾的人员,有的是没有接受过教育的聋哑人,有的是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从这类人群中询问出他们的家乡并帮他们找到家的难度可想而知。也正因为此,站内工作人员时常利用工作之余去受助流浪者定点康复医院,对那里的病人进行询问工作。在聊天过程中,通过辨识他们的乡音、流浪人员回忆起的生活点滴,来确定这些人的家乡。

多读一点

“大数据”筛查助力流浪人员寻亲

近年来,随着交通出行的便捷化、快速化,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变得更加繁重、复杂,救助人数和频次也大幅提高,救助方式也逐渐从单纯的人工查询向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转变。

去年5月份,市民政、公安部门联合为长期滞站的185名流浪乞讨精神残疾人进行了DNA数据采集。自“大数据”筛查技术启用以来,市公安局相关部门主动与市民政局救助管理机构协调联系,先后对140名长期滞站人员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筛查。今年以来,市第一救助站通过加大街面巡查救助工作力度,强化救助管理工作方法,着力提升救助寻亲护送返乡工作效率。截至目前,累计救助682人,其中老年人213人,残疾人13人,已经为168名流浪乞讨人员成功寻亲,帮助他们回归家庭。

新闻推荐

西乡出实招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本报讯(通讯员刘胜文)近日,西乡县出台《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全县中小学幼儿园三级三类骨干教师队伍...

西乡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乡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